“和”对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普通人的价值追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讲“家和万事兴”,里面就包含“和”与“兴”之间的关系。只有处于“和”的状态才能为事情的顺利发展提供环境。如果“不和”那就说明一个系统的很多构成部分之间不协调,摩擦力大,系统的整体功能就不能得到正常发挥。文化可以说是社会运行的润滑剂。这个成语不仅揭示了“和”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且也包含了中国文化的追求,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中道”。
文化被新制度经济学归为非正式制度之中。新制度经济学家把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出来并通过国家等组织正式确立的成文规则,包括宪法、成文法、正式合约等。非正式制度则是指在人们长期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约束,包括价值信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用非正式制度可以来解释我国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现象,甚至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因为我国传统上是一个伦理社会,缺乏契约传统,伦理文化因素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减少社会运行中的摩擦力,在加快经济发展,健全法制的同时,必须重视文化、伦理、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1979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连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社会的物质财富有了巨大的增长。但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人们道德水平的下降、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在继续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非正式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一是重视风俗习惯的作用。非正式制度可以在很多方面调节社会生活出现的不和谐状况,因为非正式制度包含我们在很多时候视之为当然的东西,如风俗习惯,而这些东西与我们的信仰有很大的关系。像文化这类非正式制度因素是渗透在我们血液里的,我们是不可能完全摆脱的。它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影响着我们抉择时的价值倾向。非正式制度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体现着它的存在。
二是潜规则的作用。潜规则是不成文的,甚至连口头协议的程度都达不到。但它在生活中的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它有时是作为惯例存在的。但却在法律、规章管不到的地方发挥着作用。我们要分析潜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消除其消极影响,增加办事的透明度。
三是加强诚信教育。在一个没有诚信的社会,要进行各种活动是要花费很大代价的。试想一个父亲想给自己几个月大的孩子买奶粉,他不敢确信自己能买到合格奶粉,而很有可能买到有毒奶粉,他还敢去吗?即使我们有严格的法律禁止生产劣质奶粉,如果没有生产厂家的良心和道德的自律,那么社会对其的监督成本将是很高的,质量监管部门也不可能从每天成千上万袋奶粉中把那些劣质品找出来。即使可以的话,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这种成本几乎是任何组织难以承担的。同时,那些诚实守法的厂家的奶粉却可能因为这些劣质奶粉的冲击而倒闭。不讲诚信,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顺畅运行的阻力将会很大,社会经济生活将陷入混乱。
四是增强环保意识。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和自然的关系就紧张了,人们忘记了“人是自然之子”,人的一切和自然界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人的心情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改变,会随着自然景色的更替而变换。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从自然界攫取资源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大大增强,但工业化也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动植物的大量灭绝、淡水资源的急剧消耗,这一切促使人类不得不思索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得不反思人类的生产行为、消费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化中有关人和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就受到世界的注目。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既发展经济,又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成为迫切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主要依靠非正式制度来彰显,因为民族的根深深扎于文化中,技术固然增强了人创造物质财富的力量,法律制度等正式制度的刚性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而文化、风俗、道德伦理观念则在我们的行为背后恒久地发挥着作用。对非正式制度作用的重视,可以尽力消除科技、法律与人性关怀之间的断裂,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
文章来源:(陕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