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双减”政策实施已近一年。“双减”政策的落地,进一步规范了校外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带来了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实现了为学生全面发展赋能。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防反弹、防变异、防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
目前,部分校外培训机构打起了“擦边球”,悄悄违规开展学科培训。一些无证无照机构或个人更是以“家政服务”“家庭教育指导”“众筹私教”等名义,在居民楼内违规开展学科培训。校外培训负担过重,会导致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严重弱化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校外培训治理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如何科学解决学科类培训从“地上”转入“地下”,换个“马甲”逃避监管等隐形变异问题,已成为政府职能部门必须解答的一道必答题。
追其根源,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培训依然存在的现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家长对“双减”重要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缺乏耐心。如何把学生从培训机构拉回来,解决家长的顾虑,这需要相关部门和学校付出更多努力。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要广泛宣传科学的教育观、正确的成长观、多元的成才观,引导社会、家长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正确理解“双减”工作的重要意义,构筑全员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全面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工作,把“回头看”作为推动“双减”工作落实落地的一剂“良方”。
教育主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应成立联合执法小组,通过“回头看”等措施检查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是否到位,已查实的问题是否认真整改,要真正做到不定时、不定点、不打招呼开展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突击检查”,倒逼相关部门和培训机构真正将“双减”工作落实到位。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坚持应教尽教,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只有让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才能减少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与此同时,全社会应在加强课后服务、减轻考试压力、完善质量评价、营造良好生态等方面共同努力,全链条推进“双减”工作。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是全社会努力的方向。只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更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才能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彻底解决变形隐蔽的校外培训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