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在河南省党代会召开之前,该省省委常委走出办公室,走出省机关大院,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了解民意、凝聚民心、汇集民智,向广大干部群众征求开好党代会、做好省委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笔者认为,河南省委这种主动深入基层、开门征求意见、问计求策于民的做法,实属英明之举。
古人云:“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利民。”为民掌权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时处处替人民着想,为人民考虑。干任何事情,只有真正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考虑,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才能最终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赢得群众的称赞和欢迎。可在实际工作中,有少数单位、少数领导干部衙门作风、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想问题、办事情习惯于为民做主,而不是由民做主,片面认为自己想办的事就是好事,因而不顾群众需要,唱独角戏,单方面拍板决策,结果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招致了群众的不满。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脱离基层,脱离群众。
主动“问计于民”体现了一种务实的工作作风。党的各级干部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既然是人民赋予的,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办实事。然而,要想真正把实事办成受群众欢迎的好事,关键是充分了解群众的意愿,这就需要一种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需要我们抱着对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迈开双脚,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虚心、真心、耐心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主动“问计于民”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现实和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导致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事前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缺乏主动问计于民的诚意与决心,如果提前把问题考虑得周详些,征求意见广泛些,决策就会合民心、顺民意。当前,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作决策、办事情,一定要积极研究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研究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并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通过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拿出实实在在的招数,才能最终让群众受益。
主动“问计于民”能够不断改善和融洽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群众路线是党最根本的政治路线。凡事主动问计于民,就能使我们经常深入群众,接触群众,和群众沟通思想,交流感情,久而久之,我们和群众的关系就会变得熟悉,变得融洽。这样,就会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深入人心,就会不断树立党员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
文章来源:(中国廉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