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扫地,就扫人。”广西壮族自治区50多名干部最近因在“城乡清洁工程”中不作为,即“扫地不力”,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理,其中15人被撤职,40多人分别被调离工作岗位、黄牌警告、通报批评以及诫勉谈话。这场“问责”风暴,在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强烈反响,凸显出广西动真碰硬、转变干部作风的决心。
“不扫地,就扫人”体现了务实精神。“城乡清洁工程”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民心工程”。它的核心内容是整治乱摆摊、乱停车、乱扔垃圾、乱贴广告和工地杂乱。治“乱”,既是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为政之道,贵在实;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治理城市的一堆垃圾、一条臭水沟,尽管称不上宏大工程,却直接关乎百姓利益,影响着百姓的生活质量,进而反映出城市的文明程度。小事不小,小事见作风,小事见精神,小事体现为民情怀。只有这些小事做好了,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
而今,在某些地方,个别官员眼睛紧盯所谓“亿元引资项目”,紧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对事关群众利益、事关民生的诸如改善城乡卫生条件,保障群众医疗、就业、住房、教育等熟视无睹,成了干扰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道“隔心墙”。从某个角度来说,“不扫地,就扫人”,就是扫除影响干群关系的“隔阂”,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
毛泽东曾说过,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事实上,整治干部不作为也一样,问责的“扫帚”不到,干部头脑中的“灰尘”也不会自动消失。近年来,有关问责的制度文件发了不少,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地方许多老问题至今仍然存在,不少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仍被晾置在一旁,个中尽管有多方面原因,但对官员问责不力恐怕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当前,各地正在大力整顿干部作风,这种整顿能否收到实效、得到群众的好评,最关键的就是像广西那样毫不留情地“动真格”,真正让干部从思想上、行动上“振聋发聩”、“触及灵魂”。
文章来源: (中国廉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