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将工作中出现的失误、错误、延误和耽误等情况纳入监察内容,实行“政误”、“村误”公开,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支持和信任,也为纠正偏差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务、村务公开已成为群众参与民主管理与决策的有效载体。但时下,少数地方在政务、村务公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报喜不报忧”的现象,取得的成绩一一在列,对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却瞒而不报。究其原因,有的干部怕将“政误”、“村误”公开后给群众留下不好的印象,降低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自己在仕途上的发展;有的怕群众有意挑刺,以后工作不好开展;也有的怕公开后群众不答应,难以善后,等等。
笔者认为,实行政务、村务公开的目的是为了让群众更多地参与管理和监督社会事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政误”、“村误”也应该公开。
首先,“政误”、“村误”公开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仅可以使群众全面、准确、客观地掌握情况,也可以使群众切实感受到信任,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调动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其次,“政误”、“村误”公开有利于提高干部的决策水平。“政误”、“村误”公开,能够促使干部认真地反思造成决策失误的原因,深刻剖析根源,在今后的决策中汲取教训,防止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再次,“政误”、“村误”公开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政误”、“村误”公开,使群众看到了政府纠正偏差的诚意和决心,而且群众也会更加积极地、有针对性地献计出力,尽量弥补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形成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文章来源:(中国廉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