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戏中清官之公
打印

   中国古代戏剧中的清官,其清正廉洁,绝大多数是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清官戏的基本内容是清官折狱,许多清官的执法如山、秉公而断、不徇私情、不畏权奸的斗争精神,铁面无私的坚贞操守,也因此而著称。
  清官审理的图财害命案中的凶手,无非是惯偷、恶棍、赌徒、强盗之类社会渣滓,所审理的贪色奸杀案中的凶犯大多是奸僧、恶道、衙役、差吏、令史、黑店主、贼船家之类地痞流氓,即使仗势欺人案中的罪犯,也不过是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的“鲁斋郎”之类权豪势要。清官凭其“廉访使”“八府巡按”“开封府尹”的职位,凭尚方宝剑、三口铜铡、先斩后奏的特权,毅然将罪犯绳之以法,为民昭雪冤案。这类案件中的清官,完全处于居高临下审判者的地位,只有能否判明的顾虑,无关个人的安危,即使有周折,亦非艰难之事。然而,他们所审理的奸佞陷害忠良案或者权奸杀害平民案,却是最能衡量清官能否秉公而断的试金石。因为这类戏中,常把宫廷内部的争权夺利的刀光剑影与朝臣忠奸斗争的腥风血雨纵横交织,而首先是忠臣的清官又不免处于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因而也最能体现其为国效忠、为民请命、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诸如京剧《审潘洪》、《打銮驾》、《打严嵩》、《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等,其中的奸佞大都是权臣贵戚乃至王公贵族。潘洪、严嵩、庞吉等都是宰相、太师一身而二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贵。陈世美是驸马,外有狐群狗党与之遥相呼应,内有贵妃、太后为其靠山,因而更为有恃无恐,罪恶尤为严重,更易危害江山社稷、国计民生。在这类戏中的清官,同时也是忠臣的代表,本身就置于忠奸斗争的漩涡中心,既是破案审案者,也是案中当事人。因此,斗争更为错综复杂,昭雪冤案也就更为艰难曲折。正如《铡美案》中的陈世美,是丧尽天良、杀妻灭子的刽子手,却因仗势国太、皇姑淫威而公然践踏国法,包公依据“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信条,引吭高歌“慢说当朝驸马到,就是那凤子龙孙我也不饶。头上打去乌纱帽,身上再脱他蟒龙袍。叫一声刽子手!来人捆绑陈世美,铡了这负义的人再奏当朝。”而国太、皇姑的赶到,将剧情推向高潮。前者先是命令包公“此事休要来计较”,继之以“哀家待你恩非小,加封官职在当朝”加以利诱。后者则先以“陈驸马他本是皇家的东床娇”予以警告,继之以“皇亲国戚你难治罪”来威胁,气势汹汹,气急败坏,步步紧逼。而包公却坚定回答:“赤胆忠心把国保, 哪管他皇亲东床娇”“执法如山不轻饶”“心如磐石不动摇”,针锋相对,坚定不移。在“权”与“法”的最后较量中,包公摘下乌纱帽,高叫一声“开铡”,交出了他执法如山、秉公断案的完美答卷。
  古代戏剧中清官之“清”之“公”,是通过“权与法”的矛盾斗争、“情与法”的尖锐冲突这两次洗礼,凝结出来的精华。他们秉公断案,不徇私情,更表现在即使亲属犯罪,也不假公济私,包庇纵容,依然秉公而断。这是清官之清、之公的本质所在,也是迥异于贪官的根本标志。京剧《铡包勉》中的包拯即是如此形象。虽然包勉之母对包拯早有抚育之恩,犹如亲母,但这位“嫂娘”的唯一儿子包勉贪赃枉法,“一任未满……赚银十缸”,包拯依法惩治,其铁面无私的品质确实难能可贵。《宋史·包拯传》载,包拯曾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也。”据此,铡死包勉,当有所本。
  不过,清官之“铁面无私”,还不能与今之所谓“舍己为公”等量齐观,也不能如此苛求古人。包拯处治包勉也有“怕的是老赵秉冷本参人”的成分;有的清官之清、之公中,也有“青史留名”的成分,表现了古之清官的局限性。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一条: 为“代表专线”叫好
下一条: 从“道歉”看责任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