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1月20日人民日报岁末年初探作风《公务接待禁酒,规矩管出习惯》的报道,记者为了掌握各地公务接待是否摆脱了“酒规矩”,采访山东省德州市一位镇长时了解到,以前公务接待饮酒之风盛行的原因之一,是有些资金、项目给谁都是给,地方要争取,不敢怠慢,有时候陪好上级,酒喝好了,事情也就办成了。
不少地方的确是这样。要有资金、上项目,就是要“积极争取”;要迎接或拜访上级管资金、管项目的部门,就是要开展公务接待。为了讨得欢心、办得成事,接待必须吃得好、喝得好,论排场、讲档次,追风尚、跟流行,大吃大喝就兴起来了,以至于铺张奢靡、暴殄天物,一桌菜值一头牛者有之,一顿饭顶一座楼者有之。在觥筹交错、灯红酒绿之中,国帑大量浪费,老百姓看在眼里愤在心里。
这是以前的情况。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各级态度鲜明严禁公款大吃大喝,各地重拳频出狠刹“舌尖上的腐败”,现在风气好多了,各单位公务接待费用大幅度下降,各级干部因应酬、喝酒减少而顿觉释然,广大人民群众也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但是,我们再想想看,以公务接待为名的公款大吃大喝只是后果,而生出这一后果的前因——争取资金、争取项目的事情,并没有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大吃大喝之风的收敛而减少以至于绝迹。
根据我们目前的社会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到建设项目、资金多到应有尽有、有求必应的程度。也就是说,项目、资金仍然属于稀缺资源。同时,“资金、项目给谁都是给”的体制机制仍然没变。在这种情况下,“跑部钱进”、“积极争取”的现象就难以消除。为了争取稀缺资源而要到上级去跑、去要,因为有求于人,就难免会发生请吃请喝、送礼行贿的问题。从高层到地方、基层,近年来暴露的许多腐败问题不正是按这一路径发展的么?
一个巴掌拍不响。从上级部门来看,由于官员职务的便利、制度的缺陷,有的单位和领导干部可以借着给项目给资金的权力搞腐败,被“双开”并获无期徒刑的国家发改委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刘铁男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他们在项目获批、财政补贴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只要签字,就能给下面很多的利益,借以搞寻租套利。在此情形下,发生各种腐败的可能性极大,转移到隐蔽地点、规避监督的公款大吃大喝就更不用说了。
“跑部钱进”、争取资金项目的存在,使已经压下去的公款大吃大喝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面临着反弹的压力。事实上,许多大吃大喝现象的收敛,只是在严密监督、严查重处的高压下取得的,只是处在“不敢”的阶段,离“不能”“不想”的阶段还有很大的距离。如果稍一松劲,从争取项目、资金领域产生的不正之风一定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甚至变本加厉。
因此,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常抓抓出习惯、抓出长效的目标要求,横下一条心,持之以恒,驰而不息,露头就打,坚决将公款大吃大喝等奢靡之风遏制住。同时,必须做好“破”和“立”两篇文章,抓紧深化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向制度要长效。在地方,必须加快推进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改革,不唯GDP论英雄,不主要依靠争取项目资金支撑经济增长速度,使地方从容、宽松地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对于掌握资金、项目的权力部门,则要加快改革资金投向、项目安排方式,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拓宽下面申报项目的渠道,工作力量下沉考察论证、安排资金,不再让地方、基层来跑、来要,有求于己。如此,通过“釜底抽薪”,才能从跟本上消除公款大吃大喝歪风死而复燃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