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得下尖锐批评”是一种胸怀
打印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会上,他强调指出: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月7日新华社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可谓一语中的,耐人寻味,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可不是?有的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一见有人批评、指责,便暴跳如雷,大有“老虎屁股摸不得”之嫌;有的虽然态度相对“温和”,但总是竭力推卸责任———或找理由搪塞,或寻原因逃避,或觅别人“垫背”;更有甚者,皮里阳秋,表面上“虚心接受”,可一转身便撇在脑后。如此态度,怎会“容得下尖锐批评”?

群众敢不敢提批评意见尤其是尖锐的批评意见,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对党群关系的一种考量。要知道,群众对领导干部提出尖锐批评,其实,就是一种有效的监督,体现的是对党的信任,对领导干部的关心和爱护。记得小平同志说过:“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可以想象,当群众不想也不屑提批评意见而一片鸦雀无声的时候,便是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一个领导干部是否真正“容得下尖锐批评”,并不是听他的话说得有多动听多谦逊,关键看他的胸襟气度,看他的担责态度,看他的整改程度,亦就是说,只有做到敢于敞开胸怀听真话,勇于承担责任找根源,善于雷厉风行抓整改,才是唯一的标准、唯一的选择。

诚然,群众提出的一些尖锐的批评,并非一定百分之百正确,并非一定是真理,但一定是真话。事实上,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做到豁达雅量,敢于听尖锐的批评,亦才能听到真话。而只有听到真话,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思想脉搏、情绪变化,进而有的放矢做好群众工作;也只有听到真话,亦才能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自己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进而不断改进之、完善之。

听真话、找根源,当是“容得下尖锐批评”的重要前提,但归宿点和落脚点则在于能否雷厉风行抓整改。否则,不抓整改落实,再宽阔的心胸,再诚实的态度,都是空中楼阁,说白了,没有丝毫的意义,只会徒增群众的不信任感,导致群众的极度反感。因此,必须让群众欣喜地看到自己对领导干部尖锐批评以后带来的实际效果,同时亦应让群众充满希望地看到领导干部“容得下尖锐批评”的一份真正的诚意、诚信、诚实。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呼应群众的尖锐批评,尤其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寻找根源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整改思路,并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将各项整改措施尽快落到实处。

“容得下尖锐批评”,说到底,是共产党人的一种思想情操、精神境界。一个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领导干部,必定会“容得下尖锐批评”,因为这是与自己肩负的责任、追求的理想相一致的。


上一条:该不该“特赦”贪官
下一条:风俗习惯不是作风纪律的“避风港”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