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要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依法治国是总抓手。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
在民主体制,法律是国王;在专制体制,国王是法律。
就社会治理而言,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
古今中外的历史中,一个的帝国强盛,都是以法治为基础和纲领的。因为依法治国,才造成了巩固的政治、军事、社会秩序。同时使得人民安居乐业,各业繁荣。帝国的衰落也是以破坏法制为发端的。
依法治国,首先制定完备的法律,社会各个层面都要严格遵守法律。要建立长期遵守法律的理念和社会氛围。历史將再一次证明,制定一部好法,并且坚定不移地执行,同时全社会都能认真执法、守法,国家的强盛一定在情理之中。而不是相反。
当代社会,有的时候,有些人,一旦触犯法律和纪律,不是自觉接受法纪的惩处,而是找关系,花钱找人、找关系去变通、疏通,以便逃避、减轻法律和纪律的惩处。
有人说,面对法律,国外人的脑袋是一根筋,不知变通。在执法、守法问题上,我认为,守法一根筋要远远优于所谓的变通。变通导致法律变成一纸空文或者大大降低了法律的刚性特质,是选择性执法变成可能。从而降低了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民间段子手说:在中国,法律不如法规;法规不如文件;文件不如领导讲话;讲话不如领导批示;领导批示不如现场办公,现场办公不如秘书督办。这说的绝对是极个别的现象。如果真是这样就与依法治国不相符合了。应该是文件、讲话、批示、现场办公、秘书督办都要依据法律办事,不能越法律半步。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不管你出于什么好心,这就回到了“一根筋”的要求上来,这就是执法必严的生动写照。因此说:领导阶层守法意识极其重要。
党的十八大后,习主席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提出把依法治国作为总抓手,所显示出来的长远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现在发达国家治理的特征是法制相对完备,执法严格。更有示范意义的是,这些国家的民众和社会都把守法视为应当和必然。不会想到变通,不会尝试踩踏法律这根红线。
古有商鞅的“徙木立信”。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宣示与开展孝公变法,史称"徙木立信"。
面对当前民间投资乏力,民间投资额下滑,有专家建议,修一部好的保护民间投资的法律,并拿出认真执行的诚信来,相信民间投资一定会回升。资本除有逐利本性外,它还希望有基本的法律保障。投资者对经营不善的亏损是可以接受的。经营盈利后被无偿占有一部分或者大部分利润,是违背投资者愿意的。
依法治国如果一百年不动摇,那么一百年后就不会再动摇了。
(本文作者为中建三局西北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