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民意往往就在无声里
打印

 

近日,在某县新落成的政务中心一楼大厅里,摆放了一件占地约18平米、高近2米的豪华木雕工艺品,整件工艺品包含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工艺精湛,让人唏嘘不已。与此同时,大家不约而同地问“这要花多少钱?”这样一件庞大、精湛的纯原木工艺,估计价格不菲。于是又有人忍不住问:机关办公楼里有必要摆设这么奢华的工艺品吗?有人默不作声,有人摇头,有人隐晦答曰:呵呵,不谈论!

“不谈论”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对于有争议的人物“不谈论”,对于不公平的事“不谈论”,对于不苟同的事“不谈论”,对于敏感的话题“不谈论”,对于不确定的事“不谈论”等等。那么,“不谈论”的真实语义是什么呢?

“不谈论”不代表没有意见,只是不想说,因为说了也没有用,人微言轻,在强音面前个人声音被掩盖。这样的语境体现的是民主的缺席。

“不谈论”体现了话语权的垄断、决策的非理性和非民主,执政的科学性和问政的广泛性离中央的要求和民众的期望还有距离。体现的是群众路线的阻隔。

“不谈论”是不想惹是生非,谨记“祸从口出”,三缄其口,谨小慎微,不想“兼济天下”,只想独善其身。

“不谈论”是不想站在风口浪尖上,不想担风险,在大我和小我之间,选择“蜗居”,明哲保身。缺乏的是担当和责任。

“不谈论”是不争,是无言的放弃。“不谈论”不是认同,更不是赞同,也不是屈从,折射的是无奈和不甘。

“不谈论”的声音多了,伤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不谈论” 的声音多了,民怨会越积越多。“不谈论”的声音越多、越强,社会的“围堰”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社会的基石就会动摇。平湖底下也有暗流。公众的沉默、集体的无语比喧嚣更让人不安。各级领导在倾听民众声音、接纳尖锐批评的同时,也应该留意无声里的“不谈论”,解读“不谈论”里的真实声音——真实的民意往往就在无声里。


上一条:奢侈品“遇冷”彰显反腐新政效应
下一条:监督就该“面对面”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