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团市委在对特困考生的捐助中,将8位考上高校的特困学生和其家长请到办公室,每名学生发给2000元助学金,既没有领导的“莅临指导”,也没有媒体的现场报道,整个捐助活动都在“静悄悄”中进行。
捐助活动“静悄悄”,此举令人称赞。
捐助是对特困群众献爱心,是一种无私的帮助。俗话说“施恩不图报”。捐助者的捐助是出于社会责任和社会爱心,他们并非想得到某种回报,也不愿借此扬名,用不着大张旗鼓,热热闹闹。受助者对捐助活动也很敏感,他们更不愿“露脸”,否则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尤其对受助的学子而言,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其人生的轨迹有可能就会受到负面影响。有些特困群众之所以不愿接受捐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们不愿在公众面前露脸。
由此反观一些捐助活动却是讲阵势,图热闹,各级领导到场,媒体竞相报道,受助者站成一排“亮相”,场面很气派,但看到有的受助者那种尴尬表情,让人感觉并不舒服。
捐助是对特困群众的一种帮助,与场面的热闹不热闹并无因果关系。况且,举行仪式,讲究排场,既浪费了领导和群众的时间,也造成了财力物力的浪费,无端增加了献爱心的成本。花在仪式上的钱,不如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样更实际,也更受群众的欢迎。
捐助“静悄悄”,体现出对弱势群体人格的尊重,在给他们物质帮助的同时,也给予了人文关怀。应当说,这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表现。这种“静悄悄”的捐助值得提倡。
文章来源:(中国廉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