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陶侃年轻时,曾在浔阳县做过“监鱼梁”(主管渔业生产的小官),任上忠于职守,待人和善,颇有人缘。有一次,其部下见其生活清苦,便从鱼品腌制坊拿来一坛糟鱼给他食用。孝顺的陶侃惦念母亲平素好吃糟鱼,便趁同事出差之机,顺便给他母亲捎上这坛糟鱼,并附上告安信。陶母收到信物,甚为侃儿一片孝心高兴。于是随口问送信物之人:“这坛糟鱼,在浔阳要花多少钱?”那人不解其意,直夸耀说:“这一坛子糟鱼用得着花钱买?去下面作坊里拿就是,伯母爱吃,下次我再给你多带几坛来。”陶母听罢,心情陡变,喜去忧来,将糟鱼坛口重新封好,叫客人把糟鱼给陶侃带回,并附书责备儿子:“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陶侃收到母亲返回的糟鱼与责书,万分愧疚,深感辜负了母亲的训导,发誓不再做让母亲担忧之事。从此,陶侃为官更加公正廉洁,公私分明,深受百姓爱戴。
这则故事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廉洁也是一种孝心。
的确,孝顺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许多人职务升高了,物质条件变好了,便尽力改善父母、长辈的生活条件,让其吃好、穿好、住好、玩好,以表孝心。然而,有的人却忽视了这样一个重要前提———钱物来得要正当合法,长辈受之才能坦然、舒心。否则,必然徒增长辈的忧心,反成不孝的表现。
用什么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孝顺,其间含有深刻的道理。大凡腐败者,用来路不明的钱物孝顺父母、长辈,不但让长辈终日提心吊胆,事发后,又常导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因其生前“至孝”,其岳父十分想念,胡被捕和遭处决的事,家人长时间对其隐瞒。得知实情后,其岳父哭瞎了双眼,最终气绝身亡。湖南省娄底市原副市长赵更效接受记者采访时流着泪说,在被关押受审期间,他最思念的是自己的母亲,而他的母亲正是在他“出事”后因心急如焚一病不起而离开人世的。这样的人能是真正的“孝子”吗?
陶侃以其公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使陶母在世时备受敬仰,死后含笑九泉,这正是陶侃“至孝”之所在。孝与不孝,关键不在于给予物质的多少,而在于是否让老人坦然、舒心。
由此可见,廉洁也是一种孝心。
文章来源: (中国廉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