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季羡林先生《真话能走多远》一书,书中说他做了个“梦”:参加“天宫讲坛”召开的务虚会,听各方神圣结合实际,谈自己对眼下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头一个发言的是项羽。他历数自己早年指挥雄师数十万,横扫天下,各路诸侯皆俯首称臣。由于他是诸侯盟主,颐指气使,无人敢违抗他。鸿门设宴,吓得刘邦像只小耗子。当项羽滔滔不绝、正说得尽兴时,忽然站起一位天神,问他:“四面楚歌,乌江自刎,是怎么回事呀?”项羽立即垂下了脑袋,像个泄了气的皮球。
随后发言的是吕布,他手握方天画戟,英气逼人。吕布一开口就吹嘘自己如何戏貂蝉,怎样杀董卓,为天下百姓除害;还有虎牢关力敌刘、关、张三将,天下无敌。他正说得眉飞色舞时,张飞高声打断他的发言:“白门楼向曹操下跪,乞求饶命,是谁干的?”吕布面色骤变,脸上冒出汗珠,立即下台,像一只斗败了的公鸡。
第三个发言的是关羽。他久处天宫,大地上到处都有关帝庙,房子多得住不过来。他发言时,话没说上三句,就谈起自己“过五关、斩六将”来。尤其是说到用青龙偃月刀,挑起曹操捧上的战袍时,不禁圆睁丹凤眼,猛抖卧蚕眉,兴致淋漓,令人肃然。此时,一位记者突然发问:“你能否讲讲走麦城的全过程?”关公立即灰头土脸,神色仓皇。
很显然,这是季先生做的一个“梦”,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然而,这样的故事,似又时常在我们周围发生。开会时,汇报时,总结时,评比时,总有人讲自己的成绩滔滔不绝,谈能力眉飞色舞,讲劳苦慷慨激昂,讲功高口若悬河,说优点长篇大论,讲毛病则惜墨如金。
每个过来人,都会有自己闪光的历史,或学习成绩优秀,或竞技比赛获奖,或歌喉一鸣惊人,或为人诚实善良,或曾经见义勇为,或多次慷慨解囊,或能吃苦耐劳,或敢于闯荡四方,或文章出类拔萃,或技艺不同凡响,或从政步步高升,或经商业绩辉煌,或教学桃李满天下,或美誉传遍城乡。总之,好心人人都有,好事人人都曾做过。只不过,对于这些,有些人愿意讲,有些人不愿意讲。
好提自己“当年勇”者,大抵是这样一些人。好大喜功者,一旦得志,便趾高气扬。骄傲自满者,往往“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升官心切者,总嫌自己官微,总嫌自己权小。争名逐利者,往往会虚荣心膨胀,总把自己的光环顶在头上。信心不足者,眼下没有成就,未来没有思路,只好拿过去来说事。而发展不顺利者,也只有说以往曾有过的战绩,才能掩盖内心的不平。
无论什么样的“当年勇”,都是一种历史,一种过去。以往的辉煌不等于现在辉煌,更不等于将来辉煌。诚然,作为过来人,把自己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是必要和有益的。但迎接眼前和未来的挑战,仍需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只有播下新的种子,才会有新的收获。
文章来源:中国廉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