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财政惠农惠民补贴资金安全管理和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是落实党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面对资金规模持续扩大、覆盖范围不断拓宽、管理部门多元交织等情况,陕西紧盯财政惠农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这一关键环节,通过整合聚力、数字赋能、建章立制,推动党的好政策落地见效、惠及于民。
整合聚力打造政策红利“直通车”
“以前领补贴得拿好几张卡,跑好几个地方,现在一张卡全搞定了,明白又省心。”10月,宝鸡市凤县村民何银德陆续收到了多笔补助款。
看似简单变化的背后,是一场财政惠农惠民补贴资金发放的深刻变革。为解决补贴领取不便、一人多卡等问题,2006年陕西启动“一卡通”试点工作,将种粮、退耕还林等10项惠农补贴归并至一张卡,迈出从多卡并存到一卡统发的关键一步。党的十八大后,随着全国财政惠农惠民补贴力度持续加大,陕西聚焦重点、凝聚合力,陆续将扶贫脱贫、社会保障和救助救济等补贴资金纳入“一卡通”统一管理,截至今年10月底,已拓展至232项。
从“10”到“232”,从“多卡跑腿”到“一卡直达”,从财政“单打独斗”到多部门“协同作战”……陕西“一卡通”的嬗变,正是财政惠农惠民补贴资金发放管理工作在三秦大地走向纵深的生动写照。随着工作的推进,基层干部违规代持、滞留延压、优亲厚友、虚报冒领等问题也逐渐浮现。鉴于此,自2021年起,陕西开展了为期3年的“一卡通”管理问题专项治理,以查清管理运行现状、严查违纪违法问题为切入点,逐笔逐项逐人逐卡“过筛子”。据统计,全省共整改管理不规范等问题52类,排查问题线索570件、立案328件,追回资金1284.49万元。
随着专项治理的结束,普遍性问题基本解决,但系统性矛盾也日益凸显,如职能部门责任不清、补贴发放透明度不足、人口流动加速与传统区县管理模式冲突等问题形成新的监管盲区。为拓展巩固专项治理成果,省纪委监委持续发力,将“一卡通”管理纳入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小切口”,推动治理工作从“治标”向“治本”转变。
汉中市南郑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处处是美景,全域可旅游。 宋晓丽/摄
数字赋能畅通惠民服务“高速路”
今年9月,陕西省首笔“一卡通”跨行支付业务在绥德县成功发放,500余名持有多家不同银行储蓄卡的学生领取到国家助学金。
“我们与省人行、银联及5家代发金融机构合力攻坚,实现银行系统和‘一卡通’兑付系统的对接与费用全免。”据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此举如同建成了一条全省贯通的“数据高速路”,将过去的信息孤岛连成全省一张网,为一卡通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近年来,陕西系统性重构“一卡通”管理架构,不仅“织网”打通数据经脉,将“一卡通”系统与各行业部门、代发金融机构及各乡镇的网络连通,将预算指标管理、居民基础信息管理和补贴信息采集、审核、发放等业务监管“一竿子插到底”,还“布防”构建智能哨站,其内置的监控预警与数据分析模块,能对补贴资金发放进程、兑付进度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异常情况立即弹窗预警,推动相关部门核查处置。
数字赋能不仅让补贴发放更加透明、高效,更将监督“探头”延伸至群众指尖。目前,监管系统已集成补贴申报、公示查询、监督举报等功能,各级政府网站也全面公开补贴项目和发放政策清单。群众只需轻点手机,即可对自家补贴发放全流程进行监督。
建章立制筑牢长效监管“防护网”
技术革新为“一卡通”畅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要实现长治长效,必须解决制度性漏洞等深层次问题。
权责明则工作清。针对责任虚化、条块分割等问题,陕西进一步明确各方权责。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牵头统筹“管”,确保“一个部门统到底、一张计划管全年、一个平台管发放”;审计部门负责“审”,发挥“经济体检”职能,每年开展一次专项审计;纪检监察机关负责“督”,加强日常监督,对涉及的责任、作风、腐败问题及时查处,适时通报曝光强化震慑。“管、审、督”各司其职又有机统一,构建起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监管格局。
体制机制是管全局、管长远的“四梁八柱”。今年年初,陕西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长效机制的通知》,从“优化补贴政策,完善项目纳入”等七方面为全省“一卡通”管理工作划定了硬杠杠。同时,进一步明确县(区)级作为“一卡通”补贴发放的实施主体,要按照“乡镇管采集,部门管审核,财政管资金,银行管发放”的管理机制,切实推动“一卡通”管理科学、运行规范。截至目前,全省已健全完善涵盖发放管理操作规程、信息公开办法、责任追究细则等内容的62项长效机制,为“一卡通”运行架设起一道道坚实的“防护网”。
小小“一卡通”,惠及“大民生”。面向未来,陕西将持续推动“一卡通”治理从被动纠治向主动预警、制度防范转变,让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地流入百姓口袋、温润群众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