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共同发力。凝聚各方共识与合力,构建起严密高效的监督网络,方能确保每一分资金都安全高效地用在乡村振兴的刀刃上,真正惠及农业、农村与农民。
纪检监察机关说
以监督力度促整治深度
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纪检监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乡村振兴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到县一级如何保障落实?抓住了“资金”这个关键,就有了工作抓手。从整治情况来看,或多或少还存在资金拨付不及时、使用不透明等问题,也发现贪污侵占、截留挪用、虚报冒领等违纪违法行为,这些都会影响到乡村振兴资金使用效率和项目推进,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以有力监督推动专项整治,确保乡村振兴资金花在刀刃上、充分发挥作用。
查办案件是最有力的监督。专项整治如果仅靠主责部门推动、缺乏纪检监察机关有力支撑,效果可能就会打折扣。监督执纪执法来不得“温良恭俭让”,只有认真追责问责,才能真正压紧压实责任,唯有严肃查处,才能推动整治工作动真碰硬。我们以办案促整治,紧盯涉及乡村振兴领域的重点项目、重要人员开展廉洁风险排查,综合运用以案挖案、数据比对等方式发现问题线索,对涉及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的问题线索优先处置,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资金量大、影响恶劣的问题快查快办。今年以来,该领域共立案7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4人,移送司法机关4人,形成了有力震慑,释放了从严整治的信号。
乡村振兴资金是群众的“暖心款”。小到几百元的救助补贴,大到几万几十万元的移民搬迁款,甚至百万元的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资金,都是群众看得见、用得着、感受得到的。执纪执法为民、纠风治乱为民是落实“人民至上”理念的具体体现,专项整治是重要载体。我们要始终饱含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怀去开展工作,用心用情用力维护和发展好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深入整治,持续释放惩治“蝇贪蚁腐”的明确信号,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陕西省蓝田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 卢允涛)
职能部门说
监督是摄像头也是正容镜
管好用好乡村振兴资金,事关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局和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当前正在开展的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既是对我们工作的一次全面体检,更是对我们政治担当、能力作风的一次集中考验。作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真刀真枪解决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深挖彻查突出问题。面对巨额资金投入,若家底不清,监管就无从谈起。我们对2013年以来乡村振兴资金、项目、资产进行“大起底”,在全面摸清家底基础上,紧盯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管理、绩效等关键环节,聚焦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帮扶项目资产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小切口”,深入排查问题。坚决破除“讳疾忌医”“家丑不可外扬”等错误思想,从思想认识、权力运行、制度建设等方面深刻剖析反思问题根源,推动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主动接受监督约束。近年来乡村振兴领域的违纪违法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监督是紧箍咒也是护身符,是摄像头也是正容镜。必须主动适应全方位、常态化的监督态势,对内,健全完善内部审计、财务稽核等监督机制,提升资金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对外,积极配合审计、财政、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检查,畅通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渠道,及时公布资金分配方案、项目安排等信息,进一步养成在监督下履职用权的习惯和自觉。坚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专项整治既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更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管根本、重实效的长效机制。我们结合排查发现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查漏补缺,扎紧制度笼子,确保资金监管主体责任落实落细。健全农业农村与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联动监管机制,建立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整改-问责”闭环机制,不断织密资金监管网络。用好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财政云”“陕农经”等信息平台,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监管水平。(陕西省镇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刘 伟)
涉农企业说
在乡村振兴大潮中成长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三十年来,我们从一家小种子公司成长为横跨种、养、加、销的全产业链企业,正是坚持以政策为纲、产业为基、农民为本,将企业成长融入乡村振兴大潮,让产业链上的农民共享发展红利。
乡村振兴资金是要用来给乡亲们办暖心事、要紧事的。我们探索“三化管理”模式,力求投给我们的每一笔钱都能产生实实在在的回报,让乡亲们得到实惠。首先是项目化聚焦,将政策资金集中投向产业链关键环节,杜绝“撒胡椒面”。如投入800万元升级马铃薯脱毒组培中心,建成榆林市首个马铃薯“三级繁育”体系,繁育的脱毒种薯让农户亩产提升30%。再是流程化监管,把花钱过程晒在阳光下。内部建立“实地验收+财务稽核+绩效评价”闭环机制,对肉牛养殖补贴、农机购置和应用补贴等惠农资金实行“申请-公示-验收-拨付”全流程监管;外部主动对接农业农村、财政等主管部门,定期公开资金使用情况,邀请村民代表参与项目监督。最后是社会化共享,让农民赚到钱、分到红。如利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设的肉牛冻精、胚胎实验室,带动农户以基础母牛入股,参与合作的养殖户说:“过去养牛靠经验,现在公司给技术、供销路,让我们几乎没风险就能把钱赚到。”
农业现代化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我们以“种养+循环”为抓手,让乡村振兴资金产生“生态+经济”双重效益。在草业板块,年处理玉米秸秆10多万吨,将“焚烧污染”变为肉牛“草饲料”;肥业板块,年消纳畜禽粪污15万吨,生产生物有机肥10万吨,可改良低养分地20万亩。技术普惠才是最可持续的惠农。为此,我们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省农科院、榆林市农科院等建立“专家工作站”,将政策资金中的培训经费转化为“田间课堂”,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病虫害综合防控”“薯麦半轮作”等新技术,年培训农民近万人次。(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郝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