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唱响和谐曲
打印

 

 

“我们每年寒暑假都要回来为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开学前再向社区交一份汇报心得,感谢社区的关怀!”这是陕西省宝鸡市新建路社区的大学生段晓媛对社区干部长期关心她成长发出的深情表白。

“这里长年绿草如茵,空气宜人,管理科学,社区服务处处体现着人性化、亲情化。”居住在凌云社区72岁的李大爷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近日,笔者在宝鸡市各社区采访,被这里构建和谐社区的浓浓气氛所感染。

“细胞工程”暖人心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它上连党和政府,下接市民群众,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加强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宝鸡市委书记吴登昌说。

作为“细胞工程”和“民心工程”,宝鸡市将社区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制定了具体实施意见,成立了“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2001年,该市又拨出40万元作为社区建设启动资金,结合社区“五个一工程”实施,为全市48个社区解决了办公和活动用房问题。

过去,人们印象中社区的事似乎无足轻重。如今,这些认识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近年来,宝鸡市社区建设硕果累累:全市有10个社区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示范社区”;渭滨区被命名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凌云社区被中央文明委和民政部确定为“全国争创文明社区示范点”;市供电局社区书记高满船等4名同志分别被授予“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优秀社区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

社区服务的“热心人”

金陵新村是宝鸡市早期的住宅小区,这里虽有绿地,但由于疏于管理,杂草丛生,一些人甚至随地大小便,居民晨练和活动要走很远的路。这些问题牵挂着热心人纪彦平的心。

今年67岁的纪老,自己出资4000多元钱,从整治自家门前环境入手,找来民工铲除杂草,将门前的空地铺上地砖,还为居民建起了足疗场地,添置了大理石方桌和凳子,在闹市区建起了一个社区绿园。纪彦平老人还在绿园中摆放了170多盆花草,夏日里,一阵微风过后,让人心旷神怡。

在宝鸡供电局社区,也活跃着一位群众的“贴心人”——高满船。他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狠抓设施建设,推行规范管理,完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项目和服务领域,为让区居民创造了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社区被居民称为“最宜人的居住环境”。

邻里和谐的“纽带”

环境促进文明氛围的形成,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金陵新村这块绿园既拉近了邻里的关系,又构成了邻里和谐。过去楼内的居民很少来往,现在不同了。中秋节,纪彦平自己出钱买来月饼,召集全楼人进行联欢,大家赏月亮、吃月饼、拉家常,楼前歌声阵阵,满院欢声笑语,人与人的关系亲近了,家与家的关系热乎了,绿园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过去社区老人得个病,儿女们上不了班,整天要伺候,甚至要把远方的儿女叫回来。现在,李大爷感冒挂吊针,外地的孩子不用管,邻居们一块陪着、侍候着,老人们互相照顾。

渭滨区新建路社区居住着一位从台湾退休的老人彭品成。老人下肢瘫痪,常年坐轮椅出行。为方便老人,社区干部把他家的前台阶改成了残疾人通道。老人每年要回一次台湾,每次都是社区干部租车接送。老人回台湾时,将房子钥匙、贵重物品交给社区保管。彭老说:“这里的治安我很放心,邻里的关系也很好,我活了72岁,搬过多次家,哪儿也没这里温暖。”

“和谐社区是和谐城市的基础。当前宝鸡的重头戏就是要唱响建设和谐文明社区的主旋律,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城市精神文明整体水平,使小社区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温馨港湾。”宝鸡市市长姚引良对笔者这样说。

2005922日)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一条: 他领着乡亲告别贫困
下一条: 提高政府为民服务水平宝鸡打造廉洁高效政务环境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