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领着乡亲告别贫困
打印

人生格言:

艰苦奋斗,坚韧不拔;淡泊如水,纯洁至金。

——任宏茂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的骊山,虽是座名山,但生活在山上的农民,就是另一番情景了。笔者在文中要说的这个栗沟村,海拔1260米,位于西安市的临潼区、灞桥区及蓝田县三地交界,所以也叫“鸡鸣听三县”的地方。老人们每当说起往日那段日子时,总要说上一句:“那时的日子真苦啊!”

然而,在如今的栗沟村,电线早拉到各家各户,山坡蜿蜒的公路上,跑的是农用车,山上白的是羊,黄的是牛,开花的是无公害蔬菜,结果的是桃、杏、樱桃,人们吃的是白米细面,穿的是料子缎子,有的还住上了红砖大瓦房或二层小楼。用当地人的话讲,已过上了梦寐以求的“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日子。

山还是那座山,沟还是那条沟,但在这几十年中,为什么却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当笔者询问该村村民时,他们都齐声说道:“因为我们有个好党支部书记任宏茂!

任宏茂,1964年初中毕业回乡务农,1971年,被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他一上任,就先后不下二十次找西安市电管部门,请求给他们村架线通电。因为他心里明白,若要改变村里的封闭、贫穷的面貌,首先就要解决这儿的通电和交通问题。任宏茂的诚心感动了电管局,答应给他们村里拉电线,但电线杆必须由他组织村民抬上山,他满口答应了下来。

在正式施工时,已是大冬天,又逢天降大雪,任宏茂组织全村50名男女壮劳力,从十多里外的简易公路末端,将电线杆往山上抬,一个水泥杆子几百公斤重,要把它抬上山,谈何容易。为了克服大家的怕难心理,任宏茂脱掉棉衣,在大雪天穿着单衣挥汗如雨地领着大家干,硬是靠肩扛手抬,将200多根电线杆抬到陡坡悬崖的杆位上。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当今叫得很响的一句口号。但在二十多年前,任宏茂已深深感觉到了公路对栗沟村意味着什么。于是,在通电不久的一个冬天,他又向全村立下军令状:“栗沟村的出山路修不通,我这个书记就下台!

为了筹措修路资金,任宏茂不知多少次步行几十里量去市、区、街办争取扶持,为了节约资金,他多次向村凰两名懂得炸药知识的村民请教,买来原料自制炸药,每吨可节约2000多元。在修路中,他带头爬悬崖,打炮眼,搬运石料,常常累得倒在工地上。经过十多年的“愚公移山”,一条长2500多米的简易公路,接通了与外边的多彩世界。但任宏茂并不满足,1995年他又带钡村民,经过几年时间,先后修通了长17公里、宽5米的环村公路,彻底结束了行路难的历史。如今的栗沟村人,不断地把土特产运到山外,换回票子,村里的年轻人都购买了拖拉机、农用车跑运输,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在电通了、路通了之后,任宏茂又将他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产业调整上,他经与支部一班人研究,又提出了“林业是重点,果林是关键”的带领群众致富目标。

任宏茂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带领群众把全村300多亩的毛栗子嫁接成为板栗,仅此一项就使每户收入由原来的二三百元,增加到了一千多元。

在这两年中,他先后20多次请省、市、区的农业科技专家前来村里授课,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全村人均收入由1995年的700元上升到2002年的1700元。

 

人物小档案

任宏茂,1944年生,1966年入党,1971年被选为该村的党支部书记。2001年被西安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2002年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劳动模范”。

2005813日)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一条: 完善和落实反腐倡廉制度推动惩防体系建设
下一条: 社区唱响和谐曲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