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村中有一些老党员,不仅无法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起“标杆”和“带头”作用,甚至还有个别老党员连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陕西省平利县通过开展“双向培养”活动,全面提高现有党员素质和新党员质量,不断优化农村党员队伍,壮大农村党员致富群体,使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编者
记者近日在陕西省平利县了解到,这个县有5000多名农村党员,其中40%是老党员,他们思想境界很高,基本是在农村“大包干”前入的党,少数还是1949年之前入的党。在建国后农业发展的各个时期,他们宁愿自己受穷也不与群众争利,组织上的扶持、优惠,他们都让给了群众,年复一年,群众发展了,他们却落后了……面对这样的窘况究竟该如何下手呢?在解决这一棘手的难题时,平利县的举措下得到位,鼓舞人心。
平利县为巩固党在农村的基层堡垒作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全县开展了“双向培养”活动,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非党能人培养成党员或村组干部”,其目的是:全面提高现有党员素质和新党员质量,不断优化农村党员队伍,壮大农村党员致富群体,使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该县大贵镇广兴寨村老党员汪见喜是个热心人,1956年入党。那时在村里,他样样走在前面,大伙遇到烦事都找他,群众亲切地称他“人见喜”。“大包干”后他却慢慢落伍了,由于两个儿子有残疾,儿媳相继病逝,三个孙子还小,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他身上,他既要带两个儿子在地里干活,还要想法赚钱供孙子上学,一把老骨头都快累垮了,也只能顾个吃穿。每逢开学,总要四处借钱,往日的“人见喜”成了村里的“人见愁”。
2002年,该镇把汪见喜定为“双培”对象,给他指定产业,定人帮带,村里还帮他贷款5000元,建起了蚕室,发展蚕桑5亩,年养蚕10多张,还把组上5口多亩茶园包给他管理。去年,他一下子就翻了身,当年收入就达2万多元。今年已70多岁的他,现在又开始满村地转悠,不是过问东家,就是操心西家。今年初,他还主动要求帮带了2户困难户。
现在像汪见喜那样甩掉“穷帽子”的贫困老党员,在平利县就有1800多名。记者在调查中感觉到,农村中这一批老党员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再穷,也不愿给组织找麻烦;稍微一富,就急于向群众做奉献。
现拥有高效茶园11亩、刚刚摆脱贫困不久的大贵镇百家湾村党员陈敬佑,去年就主动向镇党委要求,以自己现身动员,到各村激励广大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家致富。洛河镇安坝村党员汪显余脱贫后,由于自己年迈,干不了大事,便主动要求监测本组的滑坡险段,每逢阴雨,他就蹲守在那儿值班。他对露出不解眼光的人说:“过去那么穷,我都是一直往前走,现在就更应该如此,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2008年8月17日)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