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纪委监察厅在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与有关部门联手,努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促进了社会和谐。
合民意,全面推行“四公开”
“要让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陕西全面推行“四个公开”,不断提高公开质量。
全省所有乡镇已全部实行政务公开,13025个基层站所中,有12917个站所实行了办事公开,占基层站所的99%,实行村务公开的村达到100%。党务公开工作,也已在1344个乡镇和19877个村级组织中开始推行。
陕西各市县均编制了《村务公开目录》,规范村级组织切实做到“日常事务定期公开、重大事务随时公开、临时事务立即公开、热点问题及时公开”,有效克服和纠正不公开、半公开、假公开、不及时公开等问题,全省各村级组织基本做到公开时间经常化、公开内容制度化、公开形式多样化、公开程序规范化。
“我们想了解什么,村里就公开什么。”如今,谈起“公开”,群众都交口称赞。
顺民情,大力落实惠农政策
如何保证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陕西省纪委提出了集中抓好“六个兑现”:兑现义务教育“两免一补”、退耕还林还草补助、专项补助救济款物、粮种和农机具购置等综合补贴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征用土地补偿、合作医疗资金。
围绕“六个兑现”,各市县由主管领导带队逐乡逐村检查,实行操作过程公开制、审批结果公示制和“一卡通”等形式确保将各种补贴资金足额及时发到农民手中。
安康市采取对所有应兑现到农户的涉农补助资金实行“指标统一下、资金一家管、服务一站办、到户一折通、农户一折领、监督一本账”的发放和管理模式,既方便了农民群众,又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利益,尝到甜头的农民高兴地说:“惠农资金直接打到账户上,再不用担心拖欠和截留了。”去年4月,通过对全省28个县的6958份问卷调查显示,农民群众对落实惠农政策满意率达到了85%。
化民怨,严肃查处涉农问题有效化解基层矛盾,才能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咸阳、渭南两市拆掉市委、市政府大院围墙和传达室,建立接待室,变保安员为“引导员”,方便群众来访,实行“开门”办信访;铜川市组织开展“千名党员下基层”主题实践活动,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主动收集信访线索,主动开展工作……为了解个别群众矛盾问题的第一手资料,陕西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开展民情调查活动,进一步深化信访举报工作,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各市县还通过开通专线电话,实行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民情恳谈会、点名接待制度和建立民情服务站等办法,实行信访公开办事,及时受理和有效解决农民群众的诉求,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村基层干部赊账吃喝等问题,群众反映强烈。陕西省瞄准症结,集中时间、人员,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全省整顿农资市场30472个,检查农资企业54576个,立案查处农资违法案件7514起,挽回损失86600万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和截留、挪用、侵占、贪污涉农资金等违纪违法案件。近两年来,该省立案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5666件,挽回经济损失1199.61万元,给予党政纪处分5857人。
助民富,切实为民排忧解难
宝鸡市凤翔县唐村乡索落树村,经济落后,群众没有致富的产业,生活比较困难。经过深入调研后,乡领导决定发展大棚菜产业。项目选好了,但需要启动资金,7名乡领导用个人的工资卡做担保,为该村村民贷款40万元,发展起了大棚菜,取得较好收益。
陕西各级政府将助民致富、为民排忧融入到党风廉政建设之中来抓。咸阳市开展领导干部“转作风、暖民心、促发展”的主题活动,抽调万余名干部深入乡村开展走访调研活动,要求做到政策宣传到户、征求意见到户、问题解决到户、技术服务到户、项目扶持到户、困难解决到户等“八到户”。商洛市山阳县建立民情“恳谈会”制度,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面对面直接同群众交流沟通,倾听群众心声,排解民忧民怨。
(2008年4月14日)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