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随着2009年的新年钟声敲响,地处陕北榆林市榆阳区谢家洼村的村民们欢欣鼓舞,因为几十年靠着“压压井”、喝着“苦咸水”度日的村民们,如今全部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该村年逾七旬的谢老汉激动地对记者说,“过去从井里抽出来、挑回家的水,都是脏乎乎的。现在,水龙头接到家里水缸上,一打开就流出清亮亮的自来水,做饭、洗衣、喂牲口都方便啦!连太阳能热水器也在房顶上架设起来,想多会洗澡就多会洗,这样的好日子能让我;老汉赶上,真是福气哈!”
谢家洼村所在的牛家梁镇,在上级政府和各级水利部门的支持下,按照小村一处、大村两处的原则,全镇12个村建起了安全饮水供水站14个,彻底解决了全镇1.6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成为榆阳区及榆林市第一个实现农民群众家家户户全部使用上自来水的乡镇。
就在谢老汉欢欣鼓舞的同时,位于关中地区的旬邑县职田塬区中部的太村镇刘家村,大多数人家,只要拧开水龙头,洁净卫生的自来水流淌而出。去年3月份,刘家村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项目动工,现在已经完成了自来水入户,村民生活条件和卫生条件变样了,种苹果也有了水的保障,还能栽植花草、美化居住环境呐。
在旬邑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86%,有条件的农户有了卫生间,用上了水冲厕所,摆上了洗衣机,20%的农户能洗上热水澡。牛家梁镇、太村镇的变化,得益于陕西“民生八大工程”的全面实施。“今后五年,陕西将投资1118亿元,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到那时,三秦大地将呈现上学就医不再难、养老就业有保障、贫困家庭有住房、家家用上干净水、社区服务广覆盖、油路信息通到村的美好景象。”在去年初召开的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慷慨陈词,赢得了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
(二)
2008年,陕西省政府确定实施的民生八大工程年度项目共83类37630个,总投资268.16亿元。陕西省纪委监察厅会同有关部门及时跟进,组成联合检查组,深入全省各市对民生八大工程的项目,围绕项目资金的落实情况、管理使用情况、拨付情况进行严格细致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国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以权谋私、玩忽职守和失职渎职的违法违纪行为,对触犯法律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安全饮水工程的实施使得农村饮用水条件追赶城市,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市民看齐,同时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条件。50岁的边会琴是宝鸡市陇县东南镇板桥村人,以前养了两头奶牛,遇到旱天,井水有限,用水紧张,三更半夜就要到五里外的沟里给牛担水。去年村里通了自来水,家里赶紧新添了两头奶牛,4头牛日产奶80公斤,一个月能收入4000来块钱。
因水而获益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农家人透着一种欣喜和满足,也让政府收获了更高的百姓满意度。2005年底时,陕西还有47%的农村人口——1306万农村居民饮水达不到国家安全标准。近年来,全省完成投资19亿元,从陕北白于山区到陕南秦巴山区,从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到渭北旱腰带,5800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已经建成,471万农村居民因此告别了饮水困难。现在,全省农村累计有1280万人像城里人一样在自家屋里用上了自来水,占到了农村总人口的46%,较“十五”末提高了6个百分点。
(三)
陕西加速推进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得到水利部的充分认可:“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陕西创造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许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民生之计,用水为先” 。陕西经验首先归功于以民生为先的战略部署。“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八大民生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列入各级政府任期目标,与各市签订了2012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任务书,要比国家规划提前3年完成任务。作为一个经济尚不发达的省份,政府在水资源配置使用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对此一事关最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公益性工程,政府集中财力重点突破。在争取中央投资近10亿元的基础上,省级财政出资强力推进,2006-2007年每年投入2亿元,今年开始提高到4亿元,3年累计整合省级资金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各地饮水工程建设。
陕西在农村供水建设管理上亮点纷呈,其中有两项全国首创。一是最先在国内规划建设农村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二是率先将农村供水和城市供水一起纳入法制化管理。如今,包括阎良、镇安、岚皋、铜川市印台区在内的第一批12个县区的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监测中心已建成投运,定期对农村供水水质进行监测。2010年前,覆盖全省101个县的县级饮水安全水质监测网络将全部建起。另外,《陕西省城乡供水用水条例》颁布实施,不仅明确了农村供水与城市供水被纳入一体化管理,城乡供水的协调发展有了地方法规保障。
记者从不久前召开的陕西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获悉,今年该省将进一步推进民生八大工程,预计安排民生八大工程总投资约400亿元。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继续增加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补贴,解决200.6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2009年2月18日)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