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把手”的监督,是多年的工作难点。《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颁布实施,使党内监督工作有法可依。但如何将监督落到实处,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陕西省各级党委、政府、纪检监察机关积极探索,寻求破解之策———
韩长安非常意外。
作为陕西省延安市交通局局长,他第一次在台上被人如此询问:“你女儿结婚时,你请了几桌?”
时间似乎凝固了,所有的眼睛都在看着他。
“这是我最不想回答的一个问题。”冷静了几秒,韩长安缓缓地说:“我就一个女儿,可是,在她的人生大事上,我却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职责———我一桌没请!这可以问在场的市纪委副书记刘贵治,我是找他申报的。也可以请我同事、邻居作证。作为一名父亲,我对不起我的女儿,但是,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问心无愧!”
掌声,雷鸣般响起。
今年年初,陕西省纪委下发《关于市以下党政机关主要领导干部向纪委全委会述廉的实施办法》,全省11市89县(市、区)开始试行“一把手”向上一级纪委全委会述廉制度。陕西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郭永平说,这是加强对“一把手”监督的积极探索,也是充分发挥纪委委员监督作用的有益尝试。
述廉必须讲问题、说实话
尽管过去了4个月,但是,第一次向市纪委全委会述廉的场景,韩长安仍然记忆犹新。和他一起站上“述廉台”的,还有城管局、环保局和2个县的“一把手”。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述廉工作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由纪委具体组织实施,包括确定时间和次数,但述廉对象在同一职务任期内至少述廉一次。延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杨鑫说,首次述廉对象的选择原则是“群众关心、关注,或信访问题比较集中的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
“对我们来说,述廉本身并不新鲜。”韩长安告诉记者,每年年终的民主生活会上,他们都要在部门内部述职、述廉。但是,面对着市纪委领导、纪委委员和各界代表,这却是第一次。
按照规定,述廉对象确定后,要提前通知本人,撰写述廉报告,重点报告个人廉洁从政、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等情况。但是,当第一批述廉报告交上来时,负责“把关”审核的纪委同志一时无语。有着写总结、作报告丰富经验的“一把手”们,很多都习惯性地将此次述廉也作为一次评功摆好的机会。夸起业绩,洋洋洒洒,而“廉”的内容,反而被空话套话一笔带过。
“这是一份被打回6次的述廉报告。”在甘泉县,该县纪委书记牛春拥指着一份报告告诉记者。
内容不过关,必须打回去重写。牛春拥说,为防止内容空泛,他们将“廉”的内容细化为12个必答问题,公车使用、公务接待、干部任用等热点问题名列其中。而且,对自己查找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整改措施。在篇幅上,则不超过5页稿纸,避免空话套话、避重就轻。
但是,要让“一把手”真正把自己的问题讲出来,并不容易,不然,这篇述廉报告也不会被打回去6次。牛春拥不无感慨。
面对困难,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尤为重要。延安市委书记李希三次在纪委呈报的述廉工作方案上批示,并亲自主持动员大会。
与此同时, 各地严把审核关———
宝鸡市纪委党风室、走访组、分管领导三级预审后,纪委常委会还要集体审核。
榆林市根据不同岗位容易出现腐败的环节,对内容提出不同侧重点和要求。
西安市临潼区提出“三看五不通过”。“三看”:看是否紧扣述廉主题,看是否查找自身突出问题,看是否有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五不通过”:定位不准不通过,主题不明不通过,内容不全不通过,查找不出问题不通过,整改措施不得力不通过。
一条条硬措施,使摆在记者面前的一份份述廉报告耳目一新。在基层工作多年的退休老干部崔振和告诉记者:“这些报告有内容、有数字、有措施,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
面对面质询令人冒汗
“办事人给你送礼了吗?”“你们刚提拔的那名干部,是不是有什么来头?”在某市述廉大会的实况录像上,记者看到,面对着一个个尖锐的问题,台上述廉的一位“一把手”,头上的汗水直往下流。
“因为工作性质问题,经常被邀请参加一些公务应酬活动,也接受过一些纪念品。”红着脸承认的同时,他当场承诺:“今后会注意这方面的麻痹心理,不该收的绝对不收,请大家监督。”
“要想台上不流汗,台下先得认真干。”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一把手”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
围绕述廉中没有讲清楚的疑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场向述廉对象提出质疑,要求其作出解释和说明———“问”,是述廉工作的关键环节。
可是,分布在各单位的纪委委员和各界代表,怎么能了解述廉对象的履职表现?
述前访廉应运而生。
述前访廉,就是请纪委委员和各界代表在述廉前,对述廉对象全面调查,查文件、会议记录、财务报表,并对“一把手”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信访问题等充分了解,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然而,现实往往不像理论设计那么简单。
“越往基层,十人九熟”,尖锐的当面质询很难见到。陕西“一把手”述廉的发源地,吴堡县纪委书记李晓媛说,这曾经是困扰吴堡的一个难题。2005年3月,他们第一次召开述廉大会时,这一问题就凸显出来。
怎么能保证“问”的环节不走过场,真正发现问题?李晓媛说,几年的实践中,他们已对“问”的方式进行了“改造”,当场的口头提问变成了书面匿名提问。
记者发现,这样的“改造”在基层并不少见。有的提前将所有问题汇总,再分配给每位委员。有的甚至将问题事先告知述廉对象,让他有备而来。
尽管对这些“变通”,各方看法不一,但是榆林市纪委书记周树红却认为,“述廉会不是批判大会,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谁难堪,而是为了解决问题,教育更多的干部。从查找不足到回答质疑、提出整改措施,这本身已达到这一目的。”
不满意票超过30%的一年不提拔
述廉大会的最后一项议程,是纪委委员不计名测评打分,测评结果当场公布,不满意票数达30%以上的,一年内不得提拔。
吴堡县寇家塬乡党委书记王振平的测评结果位次靠后,现场公布时,他羞愧得面红耳赤。
一夜辗转。第二天,他找到李晓媛,说:“不怨天不怨地,就怨自己工作没做好,请纪委委员多批评多帮助,我一定迎头赶上,我承诺的问题一定限期解决。”
经过一年整改,如今,寇家塬各项工作已走在全县前列。
承诺就要践诺。为督促和确保承诺落实到位,各地纪委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宝鸡市建立了台账销号制度,限期解决不了的,要进行问责。
吴堡县对述廉对象当场承诺解决的难题,限15日内上报解决方案。
富县明确,对受到责任追究的问题,分管领导要向上级领导“说清楚”、作出书面检查的同时,督促整改。
……
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悄然发生转变,一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廉政文化进机关建设得到越来越多“一把手”的重视……“一把手”述廉的联动效应正在显现。
然而,述廉不是“万能药”, 作为群众关注的热点,记者在网上找到了许多相关话题,有赞誉,也不乏怀疑:“有明知会被处分,还自己‘述’出问题的人吗?”“纪委委员能代表民意,投出公正的一票吗?”……
作为一种探索,这一制度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郭永平认为,对“一把手”的监督,不可能通过一种办法一次性解决,在内容、程序、结果运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的同时,述廉制度还要与信访制度、谈话制度、重大项目督查制度等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威力。他说,下一步,陕西还将把党内小范围公开述廉,逐步向纪委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公开审议过渡,最终发展为纪委组织、公众公开评议的机制,真正把党政主要领导置身于党内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之下。
(2009年9月3日)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