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试点工作侧记
打印

    在陕西省第一个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的澄城县罗家洼乡杨家垅村,党支部书记杨积淼提起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赞不绝口:“村民参与村民管,监督好比电子眼,群众心中有杆秤,能使干部讲廉政。”

    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试点工作制度是陕西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该制度也是今年陕西省纪委制度建设创新年活动中群众参与度最广的一项制度。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此项制度正在该省积极有序地推进。

监督村官的“代言人”

    陕西省委、省政府对于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高度重视,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农村开展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试点工作的意见》。截至今年6月30日,全省27367个自然村中,已有9507个村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占总数的34.7%。已经建立的村民监督委员会,完全符合程序和要求。

    村民监督委员会的建立,改变了以往村“两委”干部既是决策者、又是监督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状况。去年12月,延长县七里村镇薛家芽塬村委会未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自行确定了低保户名单,部分村民向监督委员会反映村委会做法不民主,村民监督委员会及时召开会议,对低保户逐一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向村委会进行了反馈,并提出更换意见。村委会根据反馈意见认真调查核实后,重新确定了名单,并经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

    据了解,村民监督委员会独立行使监督权,主要是对日常村务公开、决策及村干部廉洁情况进行监督。延长县的村民监督委员会自建立以来,累计实施监督事项1050个,公开重大决策和财务收支320次,提出质询意见1200多条,纠正不合理支出20.1万元。

让干部清白群众明白

    提起村民监督委员会,榆林市榆阳区崔家畔村的党支部书记刘玉生深有感触:“村民监督委员会在干部和群众之间架起了‘连心桥’。群众对干部有意见,就能通过监委会反映;干部有委屈,被群众误解,也能通过监委会讨个公道。”

    今年4月份,崔家畔村准备进行蓄水池续建工程,这项工程总投资38万元,2008年已经完成了一期工程,根据实际需要,今年准备再扩大一点规模,一次性建成。有村民在背地里说:“刘玉生去年在蓄水池工程上捞了好处,今年还要继续扩大规模,肯定是还想占便宜、捞好处。”事实上,刘玉生不但没有拿集体的一分钱,还无偿投入了自家的机械。村上没钱,他还自己掏腰包垫了1万多块钱。听到有村民说这样的话,刘玉生满肚子委屈,不想再管这出力不讨好的事。监委会主任柳忠听说以后,立即召开了村民监督委员会会议,委派监委会成员分头找群众澄清事实,做解释工作。“你们都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又是我们自己选出来的,你们说的我们信。”听了监委会的解释,那些说难听话的村民主动找到刘玉生赔礼道歉。村民监督委员会还了刘玉生一个清白,给了群众一个明白,双方的误解变成了信任。刘玉生打消了顾虑,又挑起了工作重任。

    一位组织部门的干部认为,通过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形成了以村级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的村民自治组织中决策、执行、监督权力的分立与制衡,使村民自治组织结构更加合理、运行更加有序,有效解决了村民不能直接参与自治管理的问题,有力地推进了基层民主建设。由于有着非常良好的群众基础,监委会成员底气足,腰杆硬,敢于大胆监督。宝鸡市燃灯寺村监委会主任形象地说:“我后边有1700人撑腰,我怕什么!”

(2009年9月8日)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一条: 《红叶旅途》在陕西巡演
下一条: 甘泉"三函"督办创建满意窗口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