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人深省的“收获观”
打印

 

    前段时间,江苏省开展了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省委书记罗志军在基层蹲点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听牢骚话气话都是收获。”如此朴实的“收获观”,发人深省。

    面对群众的牢骚话、气话,为何有人虚心接纳、有人却反感排斥呢?不同的反应折射不同的境界和情感,能看出一个干部是否摆正自己与群众的位置。在罗志军看来,群众和下基层调研的领导干部接触时,能面对面地发牢骚、说气话,说明群众愿意把党员干部当“自己人”看待,有啥说啥,毫不隐瞒,这同时也生动体现了新时期党同人民群众更为紧密的血肉关系。

    牢骚话中有“真情”。试想一下,如果群众不愿意和党员干部交朋友、拉家常,把想说的话憋在心里,甚至连牢骚都不想发,或者为了迎合某些领导干部的“口味”而违心地说假话、打幌子,那么,党群干群关系将面临严峻考验,党和人民的事业也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面临衰败的危险。因此,比起违心地唱赞歌,群众发牢骚说气话更具有“真情”。

    牢骚话中有“真理”。诚然,随着发展进入关键期,改革步入“深水区”,党和政府的工作肯定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不断凸显出来。尽管党的群众工作在不断改进和加强,但有些党员干部对某些工作已形成思维定势,自己发现不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抑或有些政策和决策看起来合理,但却未必符合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需要借助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真理往往隐含在群众的牢骚话中,党员干部应从中听出些“门道”,捕捉到更多的“第一信号”,了解到更多的群众需求,以此解决矛盾和问题。

    但是,对群众的牢骚话、气话光是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应更多地思考一下,哪些工作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哪些工作离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更多地从责任主体找原因、找差距。

    当然,要想从牢骚话、气话中有所收获,党员干部绝不能对群众“以牙还牙”或者拒之门外,而应把群众当作亲人,常怀为民之心,恪尽富民之责,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对牢骚话刨根问底,并拿出切实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帮助群众解决更多的实际困难。

(2011年7月23日)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一条: 陕西表彰纪检监察系统先进
下一条: 莲湖在“非公组织”试点纪检工作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