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民歌
打印

 

    山歌亲哎,土里长来土里生。掏心话儿口头语,我爱唱来你爱听,高山流水有知音。

    千百年来,勤劳刚毅的紫阳人以歌咏唱劳动,以歌赞美生活,创作出敞亮爽贴的原生态民歌,为紫阳打造出一张精美璀璨的艺术名片,让紫阳名扬天下。 2002年,紫阳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2003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紫阳民歌列入其中。

    在紫阳这块土地上,有了先民劳动生活的足迹,便有了紫阳民歌的开端。正如民歌所唱:“立春唱到谷子黄, 日月多长歌多长。”

    紫阳人唱山歌上瘾哩,一天不唱喉咙发痒,一时不唱就感冷清,一刻不唱便不开心。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花鼓词子、八岔等品类丰富多彩的紫阳民歌,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从上古流传至今。上世纪50年代,陕西省音协和音乐院校的专家、教授,在紫阳采风发现这里的民歌醉人心田之后,紫阳民歌便开始飞出巴山,飘向四方。60年代,紫阳文艺工作者大规模搜集整理紫阳民歌,辑录传统民歌千余首,结束了紫阳民歌口头流传的历史,但这也只是紫阳民歌瀚海的一朵浪花。紫阳民歌到底有多少,只有山民自己心中有数:“我的调子装满箩,山歌要比牛毛多,唱了三天零两夜,还没唱完个牛耳朵。”

    原生态紫阳民歌是传统民歌,创作和演唱都是农民完成,原汁原味,野趣十足。他们什么时候唱,在什么地方唱,对什么人唱,都没有讲究,想唱就唱,逢人便唱,触景生情,随编随唱。男人高腔吼山歌,女人浅吟哼小调。尤其是山间对歌,这山唱来那山和,起先也可能是单个人对唱,但歌声一响,四沟八岔的人都会蜂拥而来,唱得太阳落西,人困嗓哑,才恋恋不舍离去。但无论是歌唱劳动,表达情爱,还是盘歌赛歌,都是真性真情的自然流露,如原野清风,似山涧清流。 

    新民歌是紫阳文艺工作者艺术再创作的智慧结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紫阳民歌空前繁荣,其创作水准、发表层面,达到后继之人无法逾越的高度。诗歌创作促进民歌创新发展,是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紫阳作家刘培森创作的新民歌《满路春光满路花》在《西安日报》发表后,被《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转载,著名诗人闻捷撰文高度予以评价,后被大作曲家劫夫谱曲,发表在《歌曲》上。还有许多优秀新民歌被选入大典,仅《中国民间歌曲》就收集紫阳民歌61首;《中国民歌》第一辑收集紫阳民歌12首;《全国广播歌曲选》收录紫阳民歌7首。

    还有一种形式是外来茶商的“舶来品”。明清至民国时期,外地茶商云集紫阳,兴趣盎然时也唱茶歌。所以,紫阳民歌中有许多歌儿都带有外地民歌的色彩,只是词和曲调求同存异而已。紫阳山歌调子《有心恋姐你就恋》就是以茶为媒,结下异地情缘:“有心恋姐你就恋,你趁奴家在茶园。再过三天茶采完, 郎回湖广姐回家。”

    紫阳山景美不胜收,紫阳民歌美不胜听。当春风鼓动你的身心时,你若能在紫阳的美景中,让紫阳民歌吹动你的耳膜,那你就不会再羡慕神仙了。

    顺着春风,去紫阳听民歌吧! 

(2011年4月12日)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一条: 陕西加快省级部门预算公开步伐
下一条: 西安“教育+强制”构建“警示训诫防线”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