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你还好吗
打印

 

陕西延安,十年九旱。今年7月,却遭遇了罕见的强降雨天气,一个多月的降水量超过以往全年的总量,百年不遇!

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的延安,你还好吗?8月23日下午,带着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的景仰和惦念,记者从西安出发,一路北行。

过了黄陵,又过了宜川,明明已进入黄土高坡,两边的山却依然绿色掩映,黄土难见,那首《黄土高坡》中描绘的景象怎么也找不见:大风从坡上刮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

省纪委一位同志听着记者诧异的感叹自豪地说,这是延安实施退耕还林的成果,如果不是退耕还林,延安的很多地方都会暴发洪水,灾难会更大。

临近延安已是黄昏时分。透过细雨和雾气望向山坡,隐隐可见一些地方留有滑坡的痕迹,个别窑洞盖着或蓝色或白色的遮雨布。

“144.2万人受灾,3万多间房屋倒塌,42人遇难……”延安市纪委介绍情况的同志心情依然十分沉重。

无疑,这是一场大考。但延安的党员干部、人民子弟兵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交上了合格的答卷,他们中有的甚至用生命书写了绚丽篇章。“在这次抢险中有5人牺牲,其中3人是延川县的。”延川县纪委书记牛春拥充满怀念的语音深深打动了记者。记者记住了3人的名字:城关派出所副所长李小林、城区街道办干部贾军维、农民工张晓宏。

7月12日凌晨,延安所属延川县境内短时间降水131毫米,山体滑坡、房屋倒塌、农田淹没、道路损毁、通讯中断……险情接连发生。城区新建沟居民区山体滑坡掩埋了距离地面有20多米高的山坡上的一处房屋,两名女孩被困家中。救援中突遇二次塌方,李小林、贾军维和张晓宏就是在这次抢险时被掩埋,不幸遇难。

英雄的事迹让记者无法释怀。在接下来的走访中,亲人们的伤痛,越发震撼记者的心灵——

李小林13岁的小女儿,头一天晚上还在电话那边跟忙碌中的爸爸撒娇,告诉他第二天就考完试了,无论如何要来接她……

贾军维的母亲说,儿子遇难的两天前,她和老伴在广场和儿子匆匆见了面。儿子平时就孝顺,当时说:“等天晴了,我带您去延安看病……”

张晓宏自愿跑出家门参加抢险的这一天是他妻子的生日,他答应要给她“买好吃的过生日……”

英雄已逝,幽思长存。这是一个不乏英雄的城市,这是一个以延安精神润泽的地方。洪灾过后,延安出台了恢复重建的政策,为群众开展生产生活自救提供了坚强保障。

8月24日一早,记者驱车赶往离延安市区最近的也是受灾严重的延川县延川镇马家坪村。晚上的那场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路有些湿滑,一处路面塌陷几平方米,车只好绕行,15公里的路走了近半小时。

“全村130户405口人。平地建窑洞,雨量过大,房顶承受不住重压,所有人家的窑洞都出现问题,或坍塌或裂缝。”延川镇党委书记董国璟脸色黑红。据说在救灾期间,他每个村跑了好几次。难怪他对村里情况烂熟于心。

从路上看,家家户户院墙都很普通,进了院子才发现鲜明的陕北特色:基本上是一户三孔的窑洞。第一个院子的男主人叫高铁牛,家里的窑洞出现了裂痕,院子里搭建了两个简易帐篷,分别住着他们两口子和上大学的一儿一女。他说,村干部动员并帮他们搭了帐篷,窑洞还可维修,但只能等到明年干燥以后。马路对面住着他的母亲,“那是村支书腾出的小卖部。”看着帐篷一头搭在一棵碗口粗的树上,记者碰了碰那棵树,没想到一股雨水哗地流下来,淋湿了头发。

比邻的院子里住着景小军兄弟两家,有六孔窑洞,以一道墙为界。只见景小军家左侧窑洞口的墙角坍塌一片。准备新建的房子已打好地基,为了防雨,上面铺着遮雨布,靠右侧窑洞口堆放着盖房的红砖。景小军告诉记者,按照政策,他家可在原地重建。他要盖两间平房,估计需要5万元左右。记者问他,是否知道政府对坍塌重建住房可补助3万元?他说知道。还说,县上镇上来调查窑洞坍塌情况的人非常认真,把政府补助政策也讲得很细。

穿过狭小而泥泞的胡同,记者爬上了一处坍塌窑洞的废墟,那些在蓝色的、白色的遮雨布遮盖下的一排排的窑洞,仿佛诉说着古老的传说。窑洞是陕北人的根,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为了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延安市委、市政府提出停止更新办公设施设备、停止新增购置公车、确保救灾资金安全到位……一项项共克时艰的决定,凝聚起延安人民战胜灾难的巨大正能量!

回望着细雨过后的村庄,突然,满满一盘沾着晶莹水珠的大枣出现在眼前,高铁牛的爱人微笑着看着记者。顿时,视线模糊了,赶紧用双手捧住她递过来的一把大枣。

勤劳、善良、朴实、勇敢——这就是革命圣地,宝塔山下、延河水畔的父老乡亲……

 


上一条:西安让重点项目上马再“加鞭”
下一条:千阳实行人脸成像电子签到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