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书记面对面】第㊿期·秦都区纪委监委:选准整治小切口,解决民生大问题
打印

 

 

近年来,秦都区纪委监委按照咸阳市纪委监委项目化监督要求,着力破解政治监督虚化、弱化难题,运用抓项目的思维和方式推进政治监督,紧盯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跟进监督、一体推进,构建起立项、监督、处置、整改的工作闭环,实现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

《秦风热线》“纪委书记面对面”系列广播专栏12月6日邀请中共咸阳市秦都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代主任丁锋做客播间,围绕“聚焦监督主责,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为听众、网友做了详细介绍。

图:咸阳市秦都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代主任丁锋(右)、主持人刘圆圆(左)

1.秦都区纪委监委多举措聚焦履行监督职责,在政治监督方面有哪些特色?

“项目清单”推动政治监督有的放矢。出台《项目化推进政治监督的实施方案》,每月对监督工作任务进行梳理汇总,明确监督重点,细化监督内容。截止目前,先后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县乡换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等,印发33个项目监督清单,做到凡是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我们及时跟进监督,凡是省市安排的中心工作我们全程监督问效。

“问题清单”推动政治监督走深走实。突出问题导向,综合运用调研督导、专项检查、列席会议、明察暗访等方式,着力发现各部门在贯彻落实重大决策部署、政策执行和落实中的偏差、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研判,逐条梳理归类,形成问题清单,避免政治监督浮在表面、空对空。

“整改清单”推动政治监督常态长效。针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实行挂牌督办,严格落实“三色督办单”制度,对整改任务下发白色督办单,对整改不到位的下发黄色督办单并进行提醒谈话,对三次提醒仍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下发红色督办单并进行问责,有力推动了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全区高效落实。

2.在提升派驻机构对驻在单位“三重一大”事项监督方面积极探索,作为创新项目在咸阳市推广。

秦都区纪委监委针对派驻机构监督虚化、弱化等问题,以“三重一大”事项监督为突破,研究制定《派驻(出)机构“三重一大”事项监督暂行规定》,进一步明晰监督清单、规范监督程序、擦亮监督探头,促进廉洁用权、规范用权。

聚焦监督什么,解决“三重一大”监督标准不清晰问题。针对被监督单位职责不同、业务不同、“三重一大”具体事项不同的实际,在明确“三重一大”事项4个方面24项监督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被监督单位按照统一制定的“三重一大”议事规则模板,逐条列出本单位“三重一大”事项议事清单,并报送派驻机构备案,做到挂图作战、有的放矢精准监督。

聚焦如何监督,解决“三重一大”监督程序不规范问题。针对派驻机构监督不规范、不会监督问题,制定“三重一大”监督流程图,从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落实3个环节规范监督工作。在事前报备环节,要求被监督单位在“三重一大”议事决策前,提前3个工作日将议题及决策事项的依据、规则等报派驻机构,派驻机构提早掌握、提早调研、提早研判,为精准提出监督意见奠定基础;在事中监督环节,要求派驻机构重点看“三重一大”议事过程中,是否存在“一言堂”、是否存在廉政风险,对违反决策程序的果断叫“停”,对违规违纪倾向的坚决说“不”;在事项落实环节,要求派驻机构及时跟进监督执行情况,对存在的变形走向、敷衍应付等问题通报约谈、督促整改。

聚焦不敢监督,解决“三重一大”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针对派驻机构履行监督责任不力,不愿监督、不敢监督问题,区纪委监委制定《派驻机构考核管理办法》,将“三重一大”事项监督情况作为考核重点,明确规定凡是履职不力、应该发现问题而没有发现并被上级部门和媒体曝光的,对派驻机构直接进行约谈并取消年度评优资格。同时,建立派驻机构述责述廉和月例会、季度讲评制度,进一步激发监督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派驻机构“探头”作用。

3.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重要论述,开展九个领域专项整治工作中的工作亮点。

秦都区纪委监委提高政治站位,创新提出以“清风行动”为载体,深入开展“九个一”活动,即开展一轮整治宣传、解决一批突出问题、排查一批问题线索、查办一批典型案件、举办一次现场观摩、推出一批便民举措、打造一批典型样板、开展一次群众评议、完善一批治理制度,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标本兼治、纠建并举,不断推动专项整治取得实实在在效果。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强监督。采取“对症开方”和“定点滴灌”,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及时补短板、强弱项。成立5个专项督导组,深入九大领域共开展监督检查65次,发出纪检监察建议书4份。先后3次召开专项整治推进会,对工作再安排再部署再推进,向8个部门提出了整改要求。

压实主体责任,有的放矢解难题。区纪委监委着力压紧压实牵头部门的主体责任,先后3次听取情况汇报、4次通报进展,多次下发督办提醒函,推动相关部门切实负起主体责任,选准整治小切口、解决民生大问题,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区市场监管局针对群众反映市场上“七两秤”“八两秤”问题,出资30多万元采购电子磅秤共计800台,配发辖区5个大型市场,统一管理、统一检定、统一轮换,切实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注重纠建并举,系统治理促提升。坚持一手抓突出问题整治,一手抓制度机制建设,把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用制度规范起来、固化下来。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三无小区”管理难问题,探索“红色物管”新模式,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妥善解决了全区“三无小区”物管不愿进、社区不好管的问题。针对涉法涉诉化解难问题,探索推行党建引领、源头治理、多元解纷“三级三轮调解”工作模式,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4.积极探索“室组”联合监督、“室组地”联合办案制度机制。

今年以来,秦都区纪委监委着眼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由相关“室”牵头抓总、“组”充实力量、“地”攻坚突破的模式,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整合了工作力量,延伸了监督触角,提高了监督和办案质效。

强化机制保障,推动协作联动规范化。出台《秦都区纪检监察系统协作办案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了联合办案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适用情形、由谁启动、何时启动、工作任务、工作程序、联合办案如何监督、办案人员选用管理及办案后勤保障等内容,同时明确各协作区可以根据办案需要,灵活运用“室地”“室组”多样化协作方式开展工作,确保协作联动更加规范、顺畅、高效。

聚焦问题导向,推动监督检查精准化。坚持把监督检查作为纪委监委首要职责、第一职责,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聚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以及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聚焦作风建设和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整合室组地资源,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特别是在“九个专项”整治中,由纪检监察室牵头、派驻纪检监察组配合、街道纪工委共同参与,定期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专项督导,有力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

优化统筹协调,推动办案力量最大化。按照职能相近、城郊结合、优势互补、便于协同的基本原则,结合各街办人口、纪检监察机构数量,将全区划分为5个协作办案区。每个办案区,明确1名纪委常委组织领导、1个纪检监察室牵头指导,混编多个派驻纪检监察组、纪工委,搭建“室组地”联合作战单元,充分发挥了“室组地”资源共享、联动发力的优势。

5.立足职能、保障优化营商环境和发展环境

秦都区纪委监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以“亲清”行动为抓手,立足“监督的再监督”,把监督“探头”架到项目建设一线,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为全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紧扣职能明确措施。制定出台《关于强化监督问责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十条措施》,细化监督重点、规范监督程序、明确问责方式、压实各方责任,为纪检监察机关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发展提供了“指南”,着力解决政策梗阻、庸懒散拖、推诿扯皮、纪律松散、故意刁难、失职渎职等问题,着力解决营商环境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紧盯问题强化监督。聚焦营商环境突出问题、聚焦企业反映的急、难问题、聚焦政府部门履职尽责,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明察暗访,严肃查处职能部门、窗口单位履职尽责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特别是10月份以来,针对住建系统项目多、投资多、廉政风险大的实际,在住建系统集中开展作风整治,发布问题线索排查通告,在项目工地设立举报箱,着力解决个别干部办事不公、优亲厚友甚至违规办事、吃拿卡要等现象,自觉防范和纠正影响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

紧贴实际构建监督网络。积极探索推进“纪检监察干部+特约监察员”联合监督模式,由纪委监委机关领导带队,抽调15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特约监察员和机关干部组成监督组,定期深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工地,对营商环境进行常态化明察暗访。同时,聘任辖区“两代表一委员”、企业法人、商户代表作为党风政风监督员,形成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人人维护营商环境的生动局面。

咸阳市秦都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北枕毕塬,南跨渭水,因“秦”王朝在此建都而得名.现为咸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咸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上一条:【纪委书记面对面】第(51)期·驻省生态环境厅纪检监察组:创造优美生态环境背后的纪检监察力量
下一条:【纪委书记面对面】第㊾期·打通“堵点”和“断点”,太白县纪委推动“两个责任”贯通联动形成合力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