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外面买早点。”“老张好啊,今天可真精神。”……街坊邻里们一边走着,一边打着招呼。
“哎呀,这好球。”“快补位,反手扣。”……活动室里传来乒乒乓乓的击球声和社区居民的欢笑声。
西安市碑林区张家村街道西何社区的一天,就这样在热闹中被唤醒。去年刚入职的社区工作人员任严玉忙碌的工作,也在一大早的热闹中开启。
蹬着共享单车穿过街巷,任严玉和同事去找社区居民孙先生,为他办理廉租房手续。“这是我的身份证,还有之前你们说的资料也都在这儿。”孙先生招呼她们坐下。“挺全的,今天咱把这审核表、承诺书也都再看一下,空着的地方填上。”不到10分钟,所有资料都填写完成。
作为社区的低保专干,这些工作内容任严玉已经轻车熟路,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也成为西何社区的常态。“其实我们上门去,居民少啥资料当场在家里就能找出来,比居民跑来跑去补资料效率更高。”
“得益于为基层减负的实效,让我们跳出文山会海、资料台账、迎检创建,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解决群众需求,为居民办实事。”西何社区副主任孙冬明介绍,社区现有常住居民8300多人、集体户居民2万多人,去年以来,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走访的次数多了,调研摸底居民需求,开展养老照料、社区文化活动等针对性服务,楼房外墙改造、小区绿化、雨污分离等民生项目相继落地。
“办事省心了,也有耐心为我们一对一服务了。”4月9日一大早,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咨询医保业务的赵阿姨说。
社区教学示范点、医疗保障服务室……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二楼办事大厅,以前名目繁多的牌子也都摘下来了,取而代之的是张贴的办事服务指南。“我们感受很明显的还有,出具证明事项显著减少。”孙冬明说,“曾经有位居民因有关单位要求,要来社区开具一张残疾证明。但居民明明手上拿着残疾证,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非得要社区盖章的一纸证明?”
杜绝形式主义,减负增效背后是制度支撑。西安市纪委监委针对各部门各单位向社区(村)任务摊派过重的问题,推动出台《关于深化社区(村)减负增效工作的若干措施》等一揽子制度机制,有效破解基层权责不匹配等问题。
基层“担子”减轻了,但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劲。快11点时,孙冬明手机响了起来。“忙活了一阵子的事儿今天下午就有着落了!”撂下一句话,孙冬明又匆匆忙忙出门了。
当天下午,孙冬明来到位于西安市南二环边上的西何小区。该小区的5幢楼是1999年建成的,居住着378户居民,小区的雨污分离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卸下负担后,社区干部“铁脚板”跑路,联系了张家村街道办事处、区住房和城市建设局等单位,终于把曾经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居民笑容多了,社区干部和群众的心也更近了。
如今,街头巷尾,从规范社区组织的工作事务,到牌子“瘦身”,再到证明事项“缩水”;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也不跑”,再到“高效办成一件事”,实实在在的减负之效,正在让基层焕发活力与生机。

西何社区的工作人员(左)正在为居民办理业务。杜瑶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