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华阴老腔的粗犷吼声回荡在八百里秦川,陕北说书的高亢声调穿透黄土高原,灵巧的藤条在匠人指尖翻飞成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在三秦大地诉说着文化传承的奥秘。这些古老技艺之所以能历久弥新,不仅在于其技艺之精妙,更在于其蕴藏的价值追求与精神品格。
今年以来,本刊记者采访了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其技艺中蕴含的清廉密码,形成一组系列报道。从本期起,本刊推出《三秦话廉》栏目,与读者一同感受非遗之美、品读清廉之韵。

宝鸡市凤翔区泥塑村——六营村。贾佳 摄
六营村随手可得的板板土,在陕西凤翔泥塑手艺人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指尖轻捏、刻刀翻飞间,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便从泥坯中“站”了起来,这便是承载着千年底蕴的凤翔泥塑。
凤翔泥塑,是黄土与匠心的对话,更是廉洁文化的生动延续。它以最朴素的泥土,“捏”出了民间对正直的坚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长河中焕发新生。
黄土里的清正根脉
凤翔这片沃土孕育的泥塑艺术,从诞生便与“清正”二字紧紧相连。
明清时期,六营村因有部队驻扎而得名。当时军中一些掌握泥塑手艺的士兵,将这门技艺带到了民间。这些士兵身上的军纪严明、清正廉洁之风,也悄然融入泥塑创作中,使得泥塑艺术在当地逐渐传播开来,六营村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泥塑之乡”。
时光流转,这门浸润着清正之风的技艺在岁月中不断传承,如今的六营村依然延续着这条文化脉络。
8月25日,记者驱车前往位于宝鸡市凤翔区城东的“泥塑第一村”——六营村,还未到村口,一尊20多米高的巨型雕塑“泥塑坐虎”便映入眼帘。
虎身色彩鲜艳,双目炯炯有神。“虎,是凤翔泥塑中的经典‘主角’,是百兽之王,做人不管官多大,都要守规矩。”62岁的胡全让说,这也是胡家的传家宝,虎身上装饰的牡丹象征富贵、莲花代表清廉,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吉祥寓意。
胡全让是凤翔泥塑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与泥土的缘分始于幼年。上小学时,电影里一位手艺人拿块泥三两下捏出解放军战士的场景,在他心里种下了兴趣的种子。
“过去叫‘耍货’,就是哄娃的玩具。”胡全让摩挲着一尊褪色的老泥塑,眼神里满是回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凤翔泥塑是乡村孩子们最珍贵的玩具。庙会集市上,手艺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拨浪鼓摇出“咚咚”声,吆喝着“耍货耍货,一毛钱两个”,他们用泥塑换些米面油盐,维系着生计。
这门手艺的传承,离不开当地特有的材料加持。被当地人称为板板土的黄黏土,是泥塑的灵魂。
“饥荒年景,饿极了能当充饥之物。”胡全让抓起一把土在阳光下扬了扬,细密的粉末簌簌落下。正是这方纯净的黄土,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凤翔泥塑,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浚县泥咕咕并称为中国四大泥塑。
凭借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凤翔泥塑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最让六营村人骄傲的是,2002年和2015年,凤翔泥塑生肖马、羊先后登上国家邮票。“当时全村跟过年一样,敲锣打鼓的。”胡全让至今还记得邮票发行那天,村民们举着自家制作的泥塑生肖,在村委会院子里排成长队,等着邮政车送来新邮票的场景。他们从未想过,小小的泥塑,从此成了飞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如今,凤翔泥塑早已不是简单的“耍货”,它承载着黄土的记忆,更延续着那份深入骨髓的清正根脉。在六营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跟着老手艺人学习泥塑技艺,他们用现代的审美和手法,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工序里的方正之道
凤翔泥塑所蕴含的清正廉洁,不仅体现在其文化渊源中,更深深融入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里。
在凤翔的土地上,黄土与清廉的对话从未停歇。那些经匠人之手揉捏、描绘的泥塑,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正直、干净、担当的永恒道理。
走进胡全让的作坊,仿佛进入一座泥塑博物馆。货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作品:威风凛凛的坐虎、憨态可掬的生肖、栩栩如生的人物,色彩浓烈而不失雅致。这些看似朴拙的泥塑,从黄土到成品,要经历72道工序的打磨。
“采土要选向阳坡的板板土,不含杂质。”胡全让来到取土场,只见他用铲垂直下挖半米,取出一块紧实的黄土块,“这样的土黏性好,捏出来结实。”采回来的土要经过半年的晾晒风化,再用细筛过滤3遍,直到像面粉一样细腻。
和泥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胡全让将筛好的黄土倒进大缸,按比例加水搅拌,然后赤脚站进去反复踩踏。“要像揉面一样,直到土和水完全融合。”他边说边演示,更关键的是加入棉花纤维,“就像混凝土里的钢筋,增加拉力。”他将撕碎的旧棉絮混入泥中,反复揉捏,直到棉絮与泥完全交织融合。

胡全让带学生制作泥塑。贾佳 摄
塑形环节最见功夫。胡全让拿起一团泥,在木板上揉、搓、捏、按,不一会儿,一只老虎的雏形就显现出来。“先做身子,再安四肢,最后捏头。”胡全让边做边说,做好的坯子要阴干3个月,其间每天要翻动2次,防止开裂。
彩绘是凤翔泥塑最具特色的环节。“颜色有讲究,红是赤诚、黄是坦荡、紫是清正。”胡全让蘸着矿物颜料,先用墨线勾勒轮廓,再依次填上底色、花纹。他笔下的老虎,额头必画“王”字,眼睛涂成金黄色,虎身用大红大绿装饰,既威严又喜庆。最后刷上亮漆,放在阴凉处阴干,一件成品才算完成。
72道工序,道道有章法,步步含深意。选土纯净无杂,喻示心怀坦荡、不藏私心;反复揉捏的力道,提醒脚踏实地、扎实肯干;阴干时的耐心等待,昭示沉稳坚守、不急不躁……每一道工序,都是对“方正之道”的无声诠释,让清廉正直的种子在泥土芬芳中悄然萌发。
传承里的清廉密码
如今的六营村,灰瓦白墙的关中民居连成一片,每家每户都是一座小展览馆。
这样的变化发生在2016年,时任村支书廖卫军提议要打造“泥塑一条街”。“那会儿我心里直犯嘀咕,这不起眼的泥巴物件,还能闹出啥大动静?”胡全让笑着说,没想到,政府统一规划店铺,请来设计师改造门面,还组织电商培训,让老手艺人学开直播。
“现在足不出户,就能把泥塑卖到各地。”胡全让拿起手机,点开直播软件,屏幕上正在展示一尊新做的“消防勇士”泥塑。这是他为致敬消防员创作的作品,在此前全国优秀消防科普宣传教育作品评选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六营村还建起了泥塑体验馆,游客可以亲手制作简易泥塑。这些年,慕名前来学泥塑的人越来越多,胡全让把72道工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
“上周来了个上海的小学生团,个个弄得满身泥巴,笑得合不拢嘴。”胡全让说,“泥塑一条街”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泥塑艺术,胡全让经常走进校园、社区作讲座。“给娃娃们讲,是希望他们知道老祖宗的手艺;给党员干部讲,是想让大家明白,清廉就像这板板土一样珍贵。”胡全让用这些朴素的道理,向大家阐释着泥塑里的为官之道。
近年来,为不断拓展非遗中的廉洁载体,凤翔区纪委监委深入基层,与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面对面沟通交流,倡导其通过非遗作品更好地传播廉洁文化,让非遗作品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持续将廉洁元素融入非遗之中,在传承、守护和传播中不断融合创新,赋予非遗更加深厚的清廉内涵。”凤翔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时间长河中,每一位非遗传承人所融入的时代特色,是民间艺术生命力不断延展的源泉。
“小小泥塑,凝结着这片黄土地上老百姓最朴素的心愿,也‘捏’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胡全让感慨不已,千年的泥塑艺术,在一代又一代手艺人的掌心里不断孕育出新的生命,让清廉之风传遍四方。

“泥塑坐虎”雕塑。贾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