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喜民带领老腔戏班亮相话剧《白鹿原》舞台。
“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这首《将令一声震山川》作为华阴老腔的经典曲目,唱出了千古忠义,吼出了黄土豪情。
8月18日,在陕西省华阴市双泉村,78岁的张喜民手指正拨弄着月琴,粗犷的嗓音划破宁静,琴弦震颤间,仿佛能听见黄河水拍打岸崖的声音。他唱了一辈子老腔,手中月琴的弦换了又换,嗓子吼得沙哑又亮起,唯独不变的是开口时的赤诚。“戏台下的规矩比戏文更重要。”张喜民说,他心里装的不仅是戏文里的英雄故事,还有祖辈传下来的规矩——唱戏先做人,做人要清白。
黄河吼千年
在华山脚下,黄河、渭河、洛河交汇之处,有一个名叫双泉村的小村庄,古时曾是京师重要的粮仓,漕运商船从这里出发。为了统一步调、凝聚力量,领头的船工一边高声喊着号子,一边用木块重重敲击船帮,粗犷的声响在风浪中回荡。
久而久之,这种源自劳动的呐喊,渐渐演化成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并在双泉村一带开始流传,这便是华阴老腔的由来。
“我们家祖祖辈辈唱老腔,到我这儿刚好第十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谈起老腔,眼中闪烁着自豪。出生在老腔世家的他,从小跟随父亲和伯父学习老腔技艺。在长辈们的悉心教导下,他慢慢摸清了老腔的门道,掌握了演唱技巧与表演精髓。
学老腔不是件容易事,讲究发音必须规范。为了练好基本功,15岁的张喜民总是天刚亮,就独自跑到村子后面的山坡上吊嗓子。有时候,为了把握好戏本上不同人物的唱腔与表情,他就反复打磨每一句唱词、每一个眼神,直到每个细节都烂熟于心。凭着这股韧劲和一副与生俱来的好嗓子,他很快就练出了一身“好功夫”。
老腔的魂,就藏在那股子刚劲里。它的唱腔刚直高亢、豪放激昂,宛如黄土地上的狂风骤雨。表演时,一人主唱、众人帮腔,配合月琴、板胡、梆子、铜锣等乐器,形成排山倒海之势。
然而,这般震撼的艺术,并非一开始就站在舞台中央。过去,老腔只是皮影戏的幕后伴奏,艺人们隐于幕布之后,一边仰头高歌,一边熟练操纵着月琴、板胡、惊木等十几种乐器。即便观众看不见他们的身影,艺人们依然全情投入,不敢有半分懈怠。张喜民说:“那时候虽然用幕布挡着,但大家伙儿的嗓子从不含糊,必须使出全力,不然对不住台下观众的叫好声。”
后来,时任华阴县(现华阴市)文化馆副馆长的党安华在观看他们的表演后深受震撼,他大胆提议让老腔艺人从幕后走向台前。张喜民闻听又惊又喜,“老腔艺人哪见过这阵仗?我们在幕布后唱了一辈子,突然要直面观众,心里难免打退堂鼓。但转念一想,这正是一个让更多人见识老腔魅力的好机会。”回忆当时的场景,张喜民感慨万千。
从此,老腔彻底挣脱了幕布的束缚,实现了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到“既闻其声又见其人”的转变。2006年,华阴老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份荣誉背后,是张喜民等传承人日复一日的坚守。“老腔的传承,靠的是口传心授;老腔的演出,全凭真情实感。”张喜民目光炯炯,语气坚定地说,“它是我们的根,是黄河水浇灌出的魂,只要黄河水还在流,这腔调就得一代代传下去!
铁嗓守本真
“老腔能传千年,靠的是一份硬气。”张喜民一脸认真地说,“就像做人,只有自己顶天立地,才能唱出戏里的正气。”张喜民见证了老腔从濒临失传到重焕生机的历程,但是最让他自豪的不是登上央视、走向世界舞台带来的荣耀,而是老腔这门艺术里流淌的“清廉魂”。
在字字铿锵的唱词里,华阴老腔的戏文如同民间的史册,一边为清官廉吏“树碑立传”,一边向贪官污吏“投出利刃”。每当唱到包拯、海瑞这样的古代清官时,张喜民和戏班成员会特意沉下嗓音,让每一个字都带着千钧之力;而唱到痛斥贪官时,张喜民会猛地扬起头,让调子变得尖锐,像钢针一样扎向人心。
“老腔唱的是忠臣良将、清官廉吏,戏文里骂的是贪官污吏,夸的是两袖清风。”张喜民说,这些戏文不是凭空编造的,都是祖辈们从民间故事里淘来的真道理,其背后蕴含的清廉寓意,值得世人学习。
老腔的表演形态,更暗合着清廉处世的智慧。一场演出需要十来个人齐心协力,其中“众人帮腔”最为精彩——主唱好比官员,履职时需群众支持;帮腔者恰似百姓,要积极响应。这一唱一和间,演的是戏,讲的却是为官要清正、做事要齐心的道理。
有时候,唱到激昂处,会有一位艺人抡起木凳,重重砸向地面,发出震耳欲聋的“砰”声。这一绝活,既是表演的高潮,也是老腔艺人骨子里的硬气。“砸板凳不是乱砸,得有规矩。”张喜民说,“板凳砸下去要正,歪一寸,声音就散了,就像做人,歪一点,名声就坏了。”
台上的老腔表演者,一袭蓝布褂、黑布鞋,他们不追求华丽的服饰和复杂的舞台效果,而是以最纯粹的艺术形式展现作品的内涵,“老腔不兴那些虚的。”张喜民扯了扯粗布衣衫,“衣服再华丽,唱不出真性情也是白搭。”这份质朴,恰如清廉文化里倡导的“去浮华、守本真”,传达出一种质朴无华、求真务实的价值观。
从漕运号子到非遗瑰宝,从乡野戏台走向世界舞台……每当熟悉的“哎嗨”“嗨哟”等帮腔声响起时,讲述两袖清风故事的唱词随梆子和铜锣震颤,那记震天动地的“砸板凳”,不仅砸出了老腔艺人的一身硬气,更砸出了穿越千年的清廉风骨。这声声唱腔里,唱的是天地正气,吼的是永不褪色的“清廉魂”。
清声传万世
“八百里秦川,千万里江山,乡情唱不尽,故事说不完……”7月27日,张喜民在抖音平台转发了一条视频,里面一个小男孩手拿月琴,用稚嫩的童声吼老腔,令不少网友感叹,老腔后继有人了。
这个温馨片段,是老腔艺术重焕生机的生动写照。
“我经历过老腔的兴衰转折,老腔能有今天,我打心眼里高兴。”张喜民感慨道。过去几十年,老腔受现代娱乐的冲击,观众萎缩、市场低迷,不少艺人无奈转行,传承链条几近断裂,但张喜民从未想过放弃。
好在张喜民等传承人的坚守,为老腔等来了新的生机。2006年,话剧《白鹿原》到陕西挑选地方剧种,华阴老腔脱颖而出。当它跟着话剧《白鹿原》登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时,那股撼人心魄的力量瞬间征服了观众,被冠以“黄土地上的摇滚”之名。随后,老腔也获得了更多走出陕西、走向世界的演出机会,也让更多人重新燃起了学习老腔的热情,张喜民的孙子张猛便是其中之一。
2016年,张猛看到爷爷带着戏班子登上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与谭维维合作的《华阴老腔一声喊》深受大众喜爱,便主动请缨接班。“他开窍的那一刻,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在张喜民欣慰的眼神里,饱含着他对老腔传承的执念。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华阴老腔,华阴市专门成立了华阴市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系统开展老腔艺术的挖掘、保护和推广工作,并为民间艺人提供稳定就业平台,还将双泉村闲置的小学改造成传承基地,里面教学厅、展示厅一应俱全,为远道而来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这里每天都很热闹。”华阴市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主任秦成刚说,戏曲爱好者和研学团队在老艺人的指导下学习唱腔、乐器,使这门传统艺术得以广泛传承。
在华阴市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的推动下,张喜民等老腔艺人不仅结合时代潮流探索创新,与西安黑撒乐队合作,演唱摇滚版《一无所有》,还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通过网络视频、广播电视等平台,让更多人感受老腔的魅力。
此外,华阴市纪委监委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将华阴老腔打造为“廉洁文化”的鲜活载体,不仅组织张喜民等老腔传承人将《杨震暮夜却金》《于成龙智破贪腐案》等经典廉政故事精心改编成新作品,还让这些新作品走进校园、社区和机关单位。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廉政教育更接地气。
“戏唱千年,人活一世,图的就是个清清白白。”张喜民抚着月琴,一脸严肃地说。传承老腔不仅是传承一门艺术,更是传承一种精神。对他而言,只要还能唱,就会一直唱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