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咸阳市纪委积极探索适合行业特点的反腐倡廉新机制和新方法,着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开展,实现了制度建设、惩治手段、防腐措施、干部管理、监督途径、教育方式和服务意识等七个方面的创新,为古城科学发展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硬化治本措施,实现制度建设创新。在抓好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向纪委全委会述廉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报告制度,领导干部挂牌群众点名接访制度和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制度深化、巩固、提高的同时,推行信访听证终结制度,各县市区分别修订完善了信访听证实施办法,7个县区纪委对11个信访问题实施了信访听证,一些久拖不决的信访问题得到较好处理;推行乡镇办案协作区制度,各县市区普遍制订了工作细则,划分了协作区,全面安排部署了办案协作区工作,部分县区充分发挥办案协作区作用,积极批转线索,在人财物方面给予支持,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问题,促进了基层查办案件工作;推行乡镇公务接待“廉政灶”制度,全市176个乡镇建起了“廉政灶”,覆盖面达到96%,各县节约招待费均在5万元左右,较上年同期下降36%;推行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制度,制定了咸阳市药品“三统一”实施意见,13个县市区都与配送企业签订了合同,目前配送基层医疗机构62家,配送品规320种次,配送金额47.5万元;推行电子化政府采购制度,市县两级都进行了学习和调研,明年将全面落实这项制度。
坚持查案治本,实现惩治手段创新。在预防腐败的同时,不断加大查办案件的工作力度,严肃处理了一批有不廉洁问题的干部。制定了“双报告”“双建议”等制度,保证了发挥查办案件治本功能的长效性。截至目前,接受信访举报606件,初核228件,立案203件,结案204件,处分208人,挽回经济损失31万元。
抓源头强预防,实现防腐措施创新。围绕腐败易发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关键环节,探索和创新了惩治和预防腐败新制度,基本形成了以预防腐败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各县市区和市级部门对2008年以来在建和完工的建设项目进行了自查,发现问题70个。对全市46个亿元以上项目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问题156个,对问题比较严重的9个项目下发了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5月份又对各县市区、市级有关部门的自查项目进行了抽查或复查。截至目前,全市开展专项检查12次,现场纠正问题232个,提出意见、建议96条,推动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健全约束机制,实现干部任前创新。拟提拔的领导干部在公示期内进行任前廉政法规知识培训和考试,严把干部任前先过“廉政体检”关,实现了监督关口前移。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关口,不仅要考察拟提拔为科级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反腐倡廉知识、党纪政纪条规知识等的掌握情况,而且注重考察领导干部做人、做事、文字语言表达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同时,考试成绩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对成绩合格的按程序任用,不合格的暂缓任用,在半年内进行补考,补考仍然不合格的,一年内不得任用,有效防止了“带病提拔”和“带病上岗”等问题。
实施阳光作业,实现监督途径创新。为加大公开透明的力度,从受理、审查、核准到打照发照,实行一站式办公、阳光作业,有效地杜绝了暗箱操作。为加强对领导干部“生活圈”和社交圈不廉洁行为的监督,下发了《对住社区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的实施办法》,把监督权交与社区群众,把监督评议结果作为对领导干部年度廉政建设情况考核的参考依据之一。
重教育增免疫,实现教育形式创新。坚持把学习贯彻《廉政准则》作为对领导干部教育和监督的重点,组织开展了知识测试。通过学习教育,使党员干部进一步了解准则、熟悉准则,切实增强了做好廉洁自律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先后组织集中学习2158场次,观看《廉政准则》专题片362场次,举办报告会50场次,受教育党员干部5.5万人次。全市1252名县处级以上干部、1269名科级干部报告了个人重大事项;115名县处级、1028名乡科级干部进行了述职述廉;各级纪委领导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659人次,任前廉政谈话522人次,诫勉谈话81人次,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提高了拒腐防变的能力。
解难题赢民心,实现服务意识创新。坚持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创新工作的立足点,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标志。先后组织相关部门对中小学教育收费、公路“三乱”和农资市场情况开展了专项检查,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了纠正处理。对国务院纠风办督办的土地纠纷问题进行了核查处理,督促市国土局纠正了两起群众宅基地纠纷问题。表彰了46个“人民群众满意的基层站所”和50名“人民群众满意工作人员”;行风热线播出46期,43个市级部门参加了节目,受理解决群众反映问题26件次。
文章来源:咸阳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