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坚持创新和落实并重,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认真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执行落实年”活动,真正实现制度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推动和提升作用。
2010年,延安市不断巩固和深化省纪委“十项制度”。深入开展任前、任中廉政法规考试,159名县级领导、1784名科级干部进行了任前考试,93名县级领导、6159名科级干部和单位中层干部及农村干部进行了任中考试;把接访领导范围延伸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共接访信访问题707件,办结692件;对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了集中分批培训,先后监督村级重大事项9856件(次),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6509件,发挥了村民监督委员会的职能优势;出台了基层“廉政灶”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全市166个乡镇中有156个建立了公务接待“廉政灶”,其余10个城郊乡镇实行公务接待廉政餐,县区直部门、乡镇基层站所全部建立“廉政灶”,市直部门试点推行,市级领导带头执行,节约开支约78万余元;在乡镇划分办案协作区49个,推行了乡镇与派出(驻)纪工委、监察室“捆绑式”办案协作制度,立案52件,结案50件,基层办案势头强劲;完善信访听证终结配套程序和运行机制,对115起疑难复杂信访问题实施了听证终结;推广子长县创建“三统一”经验,各县区统一配送药品数量、规格、剂型等临床用药需要得到了有力保证。于此同时,延安市深入推进已有制度。围绕中、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深入推行了问责问廉问效制度,对42个重点项目和23“民生工程”派驻了工作组,实施全程跟踪监督;全面规范“面对面三公开”制度的会前、会中、会后程序,各基层站所办会83场次, 向群众承诺和监督事项462条;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五项制度”的监督检查,对992个行政村进行了财务大清理;严格规范了财务报账“五笔会签”制度运行程序,累计市直部门、单位纠正不规范报帐业务7655万笔,涉及资金11405万元,拒付不合理报帐业务2078笔,涉及资金2538.21万元;各县区纠正不规范报帐业务2.4万笔,涉及资金6567万元,拒付不合理报帐业务2.2万笔,涉及资金6143万元。深入推行了后备干部廉政法规考试制度,对824名后备干部进行了考试;不断完善信访监督制度工作程序和机制,对202起一般性问题实施了信访监督。
在巩固和深化已有制度的基础上,延安市围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创新年”活动,坚持以强化权力监督制约为核心,不断拓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的领域,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制度创新成果。一是针对农村基层干部办事不公、与民争利和坑农害农等问题,推行了四级纠风网络工作制度,在全市166个乡镇成立纠风办,3396个行政村设立纠风监督组,加强对基层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问题的揭举、受理、监督和查处,促进了基层政风行风的转变;二是为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监督和管理,在延长县试点推行了公务用车统一标识制度,对各部门单位公车统一张贴标识,发现违规违纪使用公车问题,严格实施责任追究;三是针对村级债务清欠难、财务遗留问题多的实际,在子长县试点推行了村级不良债务“零移交”制度,要求本届村干部要将任期内的不良债务向下一届“零移交”,强化了村级财务管理;四是坚持“一事一预告”原则,在市教育局试点推行了财务支出预告制度,各单位要事先预算资金额度,经过财务负责人、主管领导等审定并张榜公告后,方可拨付实施,加强了单位财务管理;五是在市林业局试点推行了民情民意访谈制度,组织党员干部与群众面对面进行访谈,有效化解了基层各类矛盾和纠纷。
文章来源:延安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