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
打印

满腔热血捍卫不灭的信念

——《共产党宣言》首译本保存记

萧海川

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哪本书承载着怎样的理想与信念,值得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山东东营广饶县刘集村共产党员的回答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

1975年,文物工作者来到刘集村征集革命文物。村民刘世厚提及自己仍保存着当年大伙学习“大胡子”的那本书,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经过一番劝说与动员,刘世厚捐出了珍藏40多年的《共产党宣言》首译本,也揭开这个鲁北农村学习、传承、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一段往事。

20世纪早期,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国内五四运动的展开,马克思主义逐步在大江南北落地生根,为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中国带来新希望。《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标志,中文全译本的缺失却始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心结。

1920年8月,经过数月紧张工作,由陈望道翻译的第一本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在上海正式问世。但由于排版疏漏,封面书名《共产党宣言》被错印为“共党产宣言”。这些约1000册的错版书,遂全部赠阅。有一些就随着次年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们奔向各地。

1926年的正月,在济南工作的共产党员刘雨辉回到家乡广饶县刘集村省亲,临别前将一本《共产党宣言》首译本赠与族中的共产党员刘良才。此时的刘良才,已在前一年建立中共刘集村党支部,并担任第一任书记。

刘良才的孙子、75岁的刘奎湘老人告诉记者,由于首译本封皮印有一幅水红色的马克思半身像,当时的刘集村人更习惯称其“大胡子”。人们把《共产党宣言》叫做“大胡子的话”,本名倒少有提及。

拿到这本书的刘良才如获至宝,经常与支部成员一同研习。为避人耳目,用棉被掩住窗户、点起豆油灯、让妻子在屋外望风都是必备的手段。虽上过几年学,刘良才初读《共产党宣言》也是磕磕绊绊、不得要领。但读得多了、想得透了,再联系起眼前长工与地主、老百姓与县老爷的尖锐矛盾,更坚定了他依靠马克思主义不懈斗争的信心。

“我爷爷一向对社会不公与压迫气愤难平,总想着乡亲怎么才能活得不那么苦。”刘奎湘说,刘良才告诉家里人听“大胡子”的话,就有饭吃、有田种。慢慢地,刘集村学习《共产党宣言》的人越来越多,党组织的凝聚力也越来越强,能够经得住风雨考验。

1931年,为保护在广饶身份暴露的刘良才,上级党组织委派其担任潍县中心县委书记。临行前,他将《共产党宣言》首译本托付给刘集村党支部委员刘考文。此时,大革命失败的中国已被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笼罩。在囊括600余种书刊的“禁书名单”中,《共产党宣言》名列榜首,更有人因持有此书惨遭酷刑。

磨难也接踵而来。1932年,广饶的党组织遭到破坏,刘考文被捕。1933年,因叛徒出卖,刘良才在潍县被捕,随后英勇就义。这本《共产党宣言》首译本的下落,也成了一个谜。

人们后来才知道,刘考文在被捕前又将首译本交予为人忠厚低调的党员刘世厚。随后的岁月里,这本书被仔细包裹着,藏在炕洞中、躲在粮囤下、掖在墙眼里,但未曾离开刘世厚的左右。

即便是1945年1月,暴虐的日寇一次性烧毁刘集村500余间房屋时,首译本也得以幸免。已逃至村外的刘世厚那时又返回火场,避开敌人视线,忍受着烟熏火燎,将塞在屋山墙中的首译本安全带出。

烽火年代中的刘集村,被誉为“红色堡垒”,有据可考的烈士就有28人,解放战争中还为前线提供了200人担架队、2万斤军粮等人员物资。今天在首译本的发现地,建有专门的纪念馆,每年来此重温历史的观众达10余万人次。这段守护首译本的历史还被搬上了舞台与银幕,有更多的人知晓了这段红色历史。

刘集村的后人们,没有忘记近百年来老辈人的坚守与牺牲,更以这件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自豪。42岁的刘洪燕从事钢材贸易十几年,每次结交新朋友,会以“来自刘集”“是一名党员”来介绍自己。“前人的付出才有了今天的认可,我更有底气来维护这一名誉。”刘洪燕说。

“与其他存世的首译本相比,这本56页、巴掌大的小册子得到了农民的认同并在实践斗争中发挥了指导作用。”拥有5年解说经历的纪念馆解说员宫雪表示,工作中的耳濡目染让自己切实体会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含义,也深深为党的历程而感动。

吴隐之敢饮“贪泉”

左连璧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佳句,意思是说即使喝了贪泉的水也觉得清爽可口,并不滋生贪心;即使像鲋鱼处于即将干涸的车辙中,也还是高高兴兴。“贪泉”确实有。北宋的乐史《太平寰宇记》“岭南道一”载,地处广州的南海县,也就是番禺县,有“石门水,一名贪泉。源出南海县西三十里平地。”“酌贪泉而觉爽”,说的是东晋著名廉吏吴隐之。《晋书·吴隐之传》载,“吴隐酌水以厉精,晋代良能,此焉为最。”

《吴隐之传》载,广州环围山海,出产珍品异物,一匣宝物,足够几代费用,但这里瘴疫流行,一般人视为畏途。只有家境贫寒在内地无法登上官阶的人,才求补此地长官,所以前后刺史皆多贪贿。朝廷打算革除岭南弊端,便任用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兼平越中郎将。距广州二十里一个叫石门的地方,有水称为“贪泉”,据说喝了此泉水就会贪得无厌。吴隐之不信这个邪,到了这里,对亲人说:“若心中没有贪念,便不会乱了分寸。越过五岭丧失廉洁,我知道其中的原因了。”他特意来到泉水所在处,舀取泉水喝了,并赋诗明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即:古人有言称此水,举杯一尝思千金。试让伯夷叔齐饮,始终不变廉洁心。吴隐之到广州以后,崇尚廉洁的品行有增无减,日常吃饭不过是蔬菜和干鱼罢了,官备的帷帐器用服装,皆交给仓库。有人认为他是故意做作,然而他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做法。元兴初年,晋安帝司马德宗下诏表扬吴隐之孝友胜于他人,俸禄均给九族,衣食菲薄廉洁纯贞,俭约限于食鱼;置身于可满足私欲之地,却不更改他的情操,享有攫取财富的权力,而举家不换旧服;革除奢望追求节俭,南疆旧貌有很大改观。

吴隐之还有两件事也很感人。一件是,冷冷清清为女儿办婚事。吴隐之早年曾任卫将军谢石的主簿。谢石为人贪婪无比,吴却丝毫没受熏染。吴的女儿将要出嫁,谢石派人送来各类物品,吴坚辞不要,让下人牵着狗去卖,得点资费为女儿办事,此外毫无其它物件。另一件是,官越做越大,妻室子女没沾着一点光。吴隐之被调到朝廷,一家人乘船从番禺回来,船上没有多余资财。他的妻子携带沉香一斤,吴隐之发现了,便投到水中去了。吴隐之的清廉是一贯的。他家里只有数亩小宅第,篱笆墙倾斜败坏,内外茅屋六间,室内以苇席作屏风,座位无衬垫,清苦节约仍旧如常。每月领取俸禄,取部分留作自身用,其余的全部分散救济亲族,家人搓麻纺纱供日用。有时困难到极点,竟将一天的粮食匀成两天吃。

吴隐之所处的晋代,可以说整个官场相当浑浊,贿赂公行贪腐遍地,何曾父子日食万钱,石崇与王恺比阔斗富,都发生在那个时代。如前所述,官员贪腐又尤以广州地区为甚。广州是一块肥得流油的地方,掌权者只要随便“捞一把”,便可大发横财。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吴隐之能够清廉自律,守住清贫,着实让人崇敬。看来真正的清廉之士,不管处在何种环境和条件下,也不管手中有权还是无权,都不会改变其廉洁的操守。

也许有人会说,吴隐之是个个案,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官场环境一旦不好,贪官就会层出不穷,连好官也会变坏的。这不免有些片面。外部环境固然对人产生重要影响,但内因才是决定个人发展的主导因素。从组织的层面看,一定要抓官场环境的治理和整顿,强化纪律约束和惩处机制,以铲除贪官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条件。从个人内在因素着眼,自当官那一天起,就应下定“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把廉洁为官不贪不占作为底线,而不论条件和环境如何,坚定不移不改初衷,抵制诱惑不破底线,像吴隐之那样“酌贪泉而觉爽”,达到“不想腐”的高度自觉。真心希望吴隐之式的好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这个社会上。


上一条:文苑
下一条:信息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