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先锋:中共执政的三大“本钱”
第一,中共为何能取得革命成功,执政地位何以能够不断巩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条是能够从基本国情出发,准确抓住并且成功解决中国问题。执政党的最大“本钱”是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共在革命时期抓住了“民族独立”这个问题,在执政初期抓住了“建设”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抓住了“发展”这个问题,不仅问题抓得准而且解决得有成效,这为中共执政积累了大量的“本钱”。正是抓住了发展这一当代中国的最大问题,中共才使执政地位稳如泰山。第二,中共在革命和执政过程中不断积累“本钱”的原因,首先是在理论上弄清了党与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在思想认识上自觉地把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统一起来。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代表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且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中共革命和执政的最大“本钱”。第三,中共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但中共从不拘泥于教条,善于在实践中创新和超越。中共在改革开放以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无论道路、理论还是制度,都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富有中国特色。中共的指导思想并非简单罗列,而是体现了创新的历史轨迹,在实践中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作用,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
(作者系中央党校教授)
包心鉴:自觉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律
社会制度是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根本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逐步定型的过程,还存在着许多可变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制度认同更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必须牢牢抓住制度的本质和逐步完善的规律来增进制度认同。
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这一本质突出体现在:其一,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地位和权利的真实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根本基础;其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主体依靠力量;其三,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与实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其四,人民受惠、人民高兴、人民满意,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的根本动力。以上四点,在3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体现和实现。
“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产物,而改革开放孕育、形成、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就是“不变性”与“可变性”有机统一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党明确指出,改革不是对原有制度和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一种革命性变革,“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另一方面,我们党又明确强调,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不可动摇,比如“四项基本原则”,比如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和实现共同富裕。正是这样“变”与“不变”有机统一的改革观,指引着人们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充满生机活力,之所以能够与时俱进,根本原因正在这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全局性的价值认同意义,根本原因也正在这里。 (作者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
童 星:学者要有担当精神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有担当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应当审时、度势、量己,在客观需求、研究兴趣、知识积累三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有强烈的入世态度、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才能让我们及时洞察国家兴旺、社会发展、人民福祉的客观需求。有担当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应当既忠诚于科学事业,又不被学科划分所局限。现代社会分工发达,各司其职,专家学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忠于职守、守护科学,用科学精神诠释生活、指导实践,而不应当随波逐流。有担当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还应当勇于坚持真理,随时修正错误。要充分认识到,修正错误绝非不光彩之举,正如恩格斯所说,“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作者系南京大学教授)
伍治良:善治是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衡量标准
善治是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衡量标准,它强调社会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要求充分发挥社会治理非制度性要素的功能,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坚持系统治理,善用合作共治方式协调社会关系。建立政府主导的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模式,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党委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领导社会治理,把握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建立社会治理综合协调机构,发挥政府统筹指导社会治理全局性事项的主导作用。健全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联系政府与群众的互动机制,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作用。
坚持依法治理,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处社会矛盾。法治是善治的基本方式,法治的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等特征具有其他社会治理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法治思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思想基础,法治方式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破除社会管控理念,提升社会治理主体法治思维能力,保障其善用法治思维分析社会矛盾成因及化解路径,善用法治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做到依法执政、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监督。
坚持综合治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道德、宣传教育、科技等手段规范社会行为。运用行政手段管理和服务社会,不得违背法定权限及程序。强化道德约束,加强社会行为规范自律,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强化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有序表达诉求、依法维权,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运用信息技术加强社会治理的能力。
坚持源头治理,善用事前处置机制化解社会矛盾。建立源头治理机制,将治理关口前移,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力争在基层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系湖北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