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老百姓榆林市推行便民服务制度纪实
打印

2013年12月27日,清涧县石咀驿镇的便民服务中心内人头攒动。当天是这个镇的集日,趁着赶集,前来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72岁的贾家村党支部书记、便民业务代办员徐能竹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天,徐能竹从七里外的村里赶到镇上,为本村5位60岁以上的村民办理养老金领取手续,前后只用了几分钟时间。“在过去,得跑六七十里路去县城办,费时费钱不说,还未必立马找得着人办得成事。现在镇上有了便民服务中心,许多事在这里就办了,方便多了。”老徐高兴地说。

徐能竹的事例,只是榆林市推行便民服务制度的一个缩影。目前,以“一厅式”集中办公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基层便民服务制度已经在榆林市全面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

改变了干部观念 转变了政府职能

榆林市将便民服务制度当做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转变干部作风、打造服务型政府、改进为民服务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全市推广。

基层便民服务以县区政务服务中心为龙头,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基础,以村级和社区便民服务室(站)为延伸,构建县区、乡镇、村(社区)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平台。

榆林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张凯盈说:“我们的原则就是,一切为了老百姓。老百姓觉得怎么方便就怎么来。”

即使在节假日,在清涧县折家坪镇的便民服务中心里面仍然能看到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为了方便群众办事,这个中心根据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特点,主动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每天都有人坚守岗位。这是这个服务中心2012年6月建成运行后出现的新气象。即使在2013年春节,这里的工作人员一直坚守到腊月二十九,大年初七一收假,全体人员就已经到位开始办公。而在过去,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腊月二十三一过,镇政府除了值班人员,基本上就没人了。群众要办事得等到正月十五以后。

目前,各个便民服务中心已经全部实现了有办公场所、群众休息处、服务流程图、工作联系卡、服务记录、服务指南,实行领导班子成员轮流带班制,每天安排一个窗口部门领导带班,全天坚守工作岗位。

目前,在榆林市176个乡镇、办事处,已经全部建起了便民服务中心。便民利民、服务群众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工作人员的心里。

简化了工作程序 提高了办事效率

随便走进一个便民服务中心,一溜儿牌子高挂着:土地、民政、养老保险、合作医疗、计划生育、综治信访……群众要办的事在哪个窗口办,一目了然。

为了方便群众,榆林市在政务大厅的基础上立项建设行政服务中心,在县区一级全部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政务大厅或行政服务中心,乡镇(办事处)一级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村和社区也纷纷建起了便民服务室(站),确定了代办员,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立体化的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已经形成。群众交医保、农民盖房、老人领养老金、贫困户领取低保等,在便民服务中心都可以办理。

“符合条件立即办、材料不齐指导办、多头处理并联办、上级审批代理办、跟踪服务主动办”,这是榆林市对便民服务中心提出的服务要求。

榆阳区崇文路街道办事处芹涧社区居民薛玉时平常要照顾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两个老人养老、低保、医疗等都要她去办。以前每次出来办事都需要花费几个小时,老人在家里无人看管是最让她担心的事。自从崇文路街道办事处2012年成立便民服务中心后,办事处、社区都在这里设立了办事窗口,工作人员“一条龙”服务,办一次手续十几分钟就搞定了。薛玉时欣喜地说:“以前办事要到社区和各个办公室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跑好几次,现在办事,只走这一个地方就行了,办得快还少跑腿,方便了很多。”

在榆林,凡与群众关系密切,有政务服务、基本公共职能的县区工作部门的业务,都被纳入了政务大厅的服务范围。委托受理的行政许可、行政确权服务、社保以及惠农政策的落实等,也被纳入了乡镇和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范畴。

为了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质量,深化服务内涵,榆林市还在榆林市范围内开展了便民服务中心政务公开标准化、窗口服务标准化、业务办理标准化、管理考核标准化四个标准化建设活动,使便民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据统计,榆林市共有86项125个便民服务项目被纳入了四级便民服务网络。

提高了政府威信 密切了党群关系

“我们就要申书记给我解决这个事儿!”榆阳区崇文路街道办事处春苑社区松林路西水利局家属院的群众因为多年遗留的排水问题,来到便民服务中心,指名道姓要社区党支部书记申祖林来解决。申祖林多次与当事方沟通,挨家挨户上门协调,最终圆满地解决了这一多年遗留问题。群众专门给社区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

领导干部挂牌接受群众点名接访,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廉政责任制、预约服务制,是榆林市确保便民服务体系稳定运行的一个得力措施。

在榆阳区芹河乡便民服务中心的领导干部接访公示牌上,清楚地写着乡领导的姓名、职务、分管工作、手机号码等,旁边还有该乡机关首问责任制度和限时办结制度的全文。群众到这里一看,就清楚哪位领导是管自己事情的。

“以前来乡政府办事,总感觉自己欠别人什么似的。找领导也不敢光明正大地找。现在所有的流程一目了然,自己的权利也一清二楚,来办事也觉得腰杆子硬了!”一位前来办事的村民这样说。

榆阳区纪委书记霍凤莲认为,便民服务制度推行和三级便民服务网络的建立,有效杜绝了办事环节的暗箱操作,有利于规范基层行政行为,防范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等问题的发生。

如果只是把便民服务制度理解为坐等群众上门,那就错了。榆林市各级便民服务机构不仅让上门办事的群众方便了,更把“便民服务”的理念延伸到办公场所以外,他们走进田间地头、车间街道,走进老百姓的家里,将转变作风的成果、便民利民的实惠、务实高效的效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为了方便基层群众,榆林市特别注重加强村(社区)一级的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在城市社区和人口密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都建立了便民服务站和服务室,在位置偏远、人口较少的村,由村干部担任代办员,让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办事。目前,榆林市已经建立3652个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和服务室,配备代办员5482名。

贺世强是清涧县贺家沟村村主任,也是这个村的便民业务代办员。“村里人来中心代别人办业务,中心的人只认我,其他谁也不行。”贺世强得意地说。据了解,清涧县村村都配备了代办员,人数达640人。

在榆阳区刘千河办事处,有一辆小面包车常年奔驰在广大农村。车上平时装的东西除政策文件、宣传资料外,还有各种空白证件、相关印章和打印机。它其实就是一个流动的便民服务中心,可以让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业务。

清涧县秀延街道办事处东阳社区活跃着一支15人的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由社区便民服务室工作人员组成。社区管辖的范围内有8012人,有不少孤寡老人和贫困户。志愿者们义务承担起照顾这些人生活的重任。孤寡老人惠金元的生活就是由志愿者高娟照顾的,多年来他们已经形同父女。

自推行便民服务制度以来,榆林市各级便民服务机构已累计办结便民服务事项3.87万件,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

“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这是榆林市便民服务单位党员作出的“双向承诺”。党员向党组织递交《公开承诺书》,作出遵守纪律、以身作则等承诺;通过公示栏张贴等方式,向群众和服务对象作出“服务零距离、工作零延误”等承诺,接受群众监督,促进了业务办理的规范化、标准化。


上一条:“一把手”要带头“三严三实”常忠华
下一条:新论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