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记者走基层、访谈家风栏目。节目办得很不错,很有启示和教益。有感而发,这里我也来谈点个人对家风的感悟和理解。
什么是家风?依《辞海》的解释是:家风,犹门风。指一家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等。陆游《书感》诗曰:“烟蓑雪笠家风在,送老湖边一钓矶。”每个家庭都有它的家风。家风的重要是由于家庭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所决定的。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康德曾说,家庭乃是社会之缩影,事实上,家庭是最具有自发维持能力的最小社会。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说:“家庭将永远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权力和法律的作用是在这儿开始的。”谈家风问题,可以说谈到了社会管理、文明进步的要害处、关键处。
家庭的管理职能和教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经验总结。每一个过来人,对所经历的人和事都难以忘怀,尤其是对父母的言传身教,更是终生难忘。我也是一样。
我出生和生长在农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大字不识几个。父亲解放初上了几天速成班,顶多就算初小文化程度。伟人曾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但是,没有文化的农民却未必都是愚蠢的农民。我那没有文化的农民父母,对我的教育感受最深的是,做人要诚实,过日子要勤劳勤俭。几十年过去了,父亲那“火要空心,人要实心”、“治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的谆谆教诲,还不时在耳边回响。
1968年冬,父亲有幸去大寨参观学习。走的时候母亲给打了双新草鞋。一路参观学习基本都是坐车,又不费草鞋,父亲穿着那双草鞋从旬阳走到昔阳,又从昔阳带回旬阳。《陕西日报》记者为此写了篇《草鞋的旅行》的报道。前几年我写了短文《难忘的那双草鞋》,以示对父亲勤俭品德的追忆和传承。
1971年冬,父亲因病去世,那年母亲才38岁。从此后她一个人含辛茹苦,靠一双勤劳的双手和勤俭的家风支撑起这个家,将五个子女拉扯成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在宁陕县委、县政府工作,将母亲也接到了宁陕。原想让她老人家清闲几天,谁知她还是闲不住,上街捡废纸,上山挖黄姜,忙个不停。靠一双手扒抓,她不认为是丢人,也不以为是美德。她是习惯了。
父母亲离开我们已多年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们那正直做人的风骨和勤劳勤俭的家风却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宝藏。
好的家风是靠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的。做父母的在家风的培育、坚守和传承中,既是义务,更是责任担当。作家盛琼在《孩子,我要让你快乐》一书中这样写到:“把孩子带到世上来,是父母双方的生理需求和情感结晶,哪怕水到渠成,也是父母从自己的理性与情感出发的结果,并不是孩子的自由意志。所以,新生命一旦降临,父母就对新生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需要承担一辈子。”是啊,做父母的一定不要忘记,教育子女,树立良好的家风,这是你一辈子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