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榆阳区在统筹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项工作的同时,从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做好群众工作出发,明确由区纪委牵头,通过打造三级平台、创新四种模式、健全五项制度、拓展三项内容等举措,全面推行以“为民、便民、惠民”为主要内容的便民服务工作,极大地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走出了一条为民服务规范化、制度化的新路子。
打造三级平台,构建服务网络。由区政府划拨专项资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建成22个乡镇(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和306个行政村(社区)便民服务站。今年,区政府将投资3000万元,启动建设全区政务服务大厅,把教育、农业、林业、卫生、计生、公安、国土、建设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审批事项,统一纳入政务服务大厅,实行集中式办理、一站式服务。届时,全区将形成一个以区政务服务大厅为龙头、以乡级便民服务中心为骨干、以村级便民服务站为基础的“三级联动”服务体系,真正实现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区。
创新四种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从群众的所需所盼入手,明确界定各级便民服务中心职能,全面推行区级集中审批服务、乡级全程代理服务和村级延伸服务,及时办理答复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事项。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摸索出四种服务模式:一是无偿代办。土地审批、工商管理等属于区级和区级以上行政部门审批办理的事项,在村组社区、乡镇办事处设立代办点,安排代办员,统一受理,全程免费代办。二是上门办理。对辖区内老弱病残、出行不便的群众,安排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受理解决问题。三是巡回流动服务。开通“便民服务车”,选取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的村组作为中心办理点,采取入村服务预告制、服务事项采集制等制度,巡回流动服务。四是预约服务。针对部分便民服务中心人员一人身兼几职、工作时间相对紧张的情况,开设预约办理电话,每周开放2~3个工作日,集中办理。
健全五项制度,保障服务质量。一是培训上岗制。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原则,对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核筛选,确保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的年轻同志进驻中心,统一着装,统一管理。二是办事公开制。对办理事项、办事程序、申报资料、服务承诺、办结时限、收费标准、办理结果实行“六公开”,阳光操作,规范透明,让办事群众省心放心。三是首问负责制。群众办事、来访,第一个受理的工作人员对群众办理的事项负责到底,从接待、记录、解答到办理或协助办理,一对一全程服务,最后由群众填写首问负责反馈单,对其工作进行评价,确保群众事事有答复,件件有着落。四是台账管理制。围绕群众申办事项、相关资料、办结时限、联系方式,建立受理登记簿,制定规范的承办单;围绕办理结果、申办人意见,建立回执卡;各级服务机构为群众办理的每件事项,填写统计登记表。通过“两卡一表”,实现全程服务台账式监督管理。五是监督考核制。区纪委设立投诉电话,各级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举报箱,把便民服务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干部,对便民服务机构进行监督评议,并将评议情况纳入干部年度岗位目标考核,作为评优树模、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拓展三项内容,强化服务职能。区委区政府在大力推行便民服务制度的同时,力争把便民服务中心职能扩大到服务农村发展上,拓展到促进社会和谐上,延伸到推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上,全面强化便民服务中心职能。在帮助农民致富上,各乡镇结合工作实际,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内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小壕兔等乡镇开设支农服务电话,为群众提供政策信息、劳务信息、农业技术、小额贷款、农产品销售等服务,使服务中心成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基地。麻黄梁等园矿区乡镇,设立重大项目全程代办窗口,为群众产业开发提供方便快捷的审批服务。小纪汗等乡镇采取“便民服务中心+产业协会”模式,建立便民服务中心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实现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有机融合。在基层信访维稳上,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信访接待室,乡级领导轮流坐班,负责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使农民群众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难有地方帮。去年以来,共化解群众矛盾400余件,涉农信访投诉量同比下降27.2%。同时,依托乡、村两级便民服务机构,结合干部作风整顿、干部下基层和“三问三解”等活动,及时搜集、整理、上报基层群众意见建议十大类2000多条,为领导干部更好地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帮扶群众提供了详实可靠的依据,成为党委、政府了解民情民意、解决民忧民困的重要平台。在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上,村级财务账目由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管理,村级集体财务收支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监委主任“三审联签”后,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报账;把支农惠农资金发放纳入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户一折一号,将各种惠农补贴资金直接划拨到账户上,确保资金安全、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使中心成为集体资产阳光运作的监管站,预防基层腐败的隔离带。
两年来的实践,便民服务工作成效显著。一是方便了群众办事。建立各级便民服务机构,简化了各项办事程序,畅通了快办、特办绿色通道,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变随意办为规范办,缩短了办事时间,降低了办事成本。截至目前,全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群众办理各类服务事项5.9万件,办结率达到98%。二是转变了干部作风。长期以来,群众办事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实行站点式代理和承诺服务,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了服务事项和办理要求,有效防止了工作中推诿扯皮、违规操作、吃拿卡要等现象,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2011年,群众对乡镇和基层站所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3%。三是促进了和谐稳定。推行便民服务制度,开展便民服务工作,群众知道有话跟谁说、有理在哪讲、有事找谁帮。干部也可以及时主动地掌握群众的诉求,知民情、分民忧、解民难,把一些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及时地消除在萌芽状态,预防了矛盾,排查了隐患,化解了纠纷,架起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推动了基层的和谐稳定。四是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推行便民服务制度、建立便民服务机构的实践证明,“一站式”、“代理式”办公,把行政权力运行最大程度地阳光化、透明化,把办事程序、工作流程最大程度地制度化、规范化,把政府行为最大程度地置于群众监督之下,避免了违规办事,防止了吃拿卡要现象,从源头上预防了腐败的发生,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