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处看得破大处忍得过
打印



  《幽闲鼓吹》里记载唐朝张延赏一则“小处看得破,大处忍不过”的故事,有着深刻的现实警示意义。张延赏刚任节度使就遇上一个积案。案子涉及众多无辜,冤情甚大,虽然真相早已查明,但由于有人暗中左右,导致案子久拖不决。张延赏异常气愤,命令主审官十日内务必做出判决。谁知第二天,张府桌子上就出现了一个“红包”,上面写着:“送钱三万贯,请别再追问此案。”张看后拍案而起,当即叫来办案人员让他们火速结案。不料,第三天桌子上躺着一个“红包”,上面印着五个金字:“送钱五万贯。”张延赏看后心想,想拿五万贯收买我,做梦去吧!又把手下人叫来,限两日内宣判。岂料第四日,桌子上又躺着一个“红包”,上面虽无金字,可价码却涨到十万贯。这下张延赏挺不住了,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说:“十万贯钱,可以通神,哪有办不成的事呢?看样子不罢手还要惹麻烦啊!”便对手下人说:你们看着办吧!

  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官场中,张延赏能一次又一次抗住诱惑,看破“红包”里包裹的险恶居心,三万五万不动心,定力已经算是不错了。但是随着价码的加重,当贿金达到“十万贯钱,可以通神”的时候,张延赏到底还是没能顶住。他所谓的“惹麻烦”只是一种遁词,真正使他“缴械投降”的是十万贯钱的巨大威力。

  当前,随着反腐力度加大和监督制度的日益完善,做官成了一种高风险的职业。很少有人愿意冒着被开除党籍公职甚至命赴黄泉的“高风险”去获取蝇头小利的“低回报”。从查处的一些大要案看,一些贪官动辄贪污受贿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他们敛财的方式大多是“鲸吞”而不是“蚕食”。新疆乌鲁木齐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徐西华就是一个不收小贿的大贪。他的胃口大、眼光也高,几千元、万把元根本不放在眼里,平时不愿与那些小规模的企业老板打交道,怕因为普遍“撒网”会带来更多翻船的机会。在检察机关查证的他受贿131万元的犯罪事实中,最小的一笔也有5万元。这种“抓大放小”腐败行为大都有固定的小圈子,有的还时常“拒收小贿”以示清廉,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欺骗性和腐蚀性。

  一个人能够做到慎微,“小处识得破”,确实难能可贵。但是也必须看到,“小处识得破”不易,“大处忍得过”则更难。因为对一些人来说,对于小恩小惠或许可以做到不动心,而在重金厚赂面前,可能就把持不住自己而铤而走险,以身试法了。新华社记者乔云华所著《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一书披露了李真腐败的轨迹和灵魂堕落的历程。李真也曾对腐败限之入骨,也曾立志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也曾为山区辛苦劳作的老人而潸然泪下……然而,最终他却走上了身败名裂、名留秽史的深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李真临刑前与乔记者的一段对话,给人心灵以强烈的震憾。他说:“5000元你不要,1万、10万、20万呢?你总有眼发直的时候吧。”李真的反思与忏悔,却也道出了导致自身毁灭的真谛。反观胡长清、成克杰、李真之流,哪一个不是绝顶聪明,哪里有他们“识不破”的“机关”,但最终还是“忍不过”重金厚赂的进攻而吞下“诱饵”,祸延国家和人民,殃及自身。其实,他们都晓得法律的厉害,所以“忍不过”除了贪欲的恶性膨胀外,高回报的诱惑和心存侥幸最终使他们丧失理智,冒死搏金。

  做到“小处得识破,大处忍得过”,首先要靠教育增强免疫能力。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锤炼,靠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防腐拒变的防线,在诱惑面前做到朗月照花、深潭不澜,邪风细雨不湿手,狂风骤雨不移志,浊浪排岸不溃退,任尔“重弹”频发,我自岿然不动。其次要加强对权力的监控。要加强民主建设,保证权力的来源、配置和行使时时受到监控;要分解权力,使权力“瘦身”,减少问题“坐大”的可能;要用权公开,“阳光是最好的反腐剂”,让权力运作过程和决策结果透明,防止暗箱操作;要扩大监督范围,对与领导身份不相符的交际“小圈子”进行严查深挖。再次,要加大惩戒和警示力度,提高“查处率”。把“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由劝廉箴言变成反腐铁律,这样敢拿身家性命作赌注的就会越来越少。

  

  


上一条: “金科玉律”宦官式思维
下一条: “新民生问题”与“穷人经济学”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