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提出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企业预防腐败要做的工作很多,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新的理念新的方法也会相应提出,但不论形势如何变化,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产生是反腐败斗争的永恒主题,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善于围绕重点动脑筋,做文章,下功夫,反腐败斗争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源头治腐,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是前提
加强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重在从源头上做好预防工作,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遏制在初始阶段,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因此,根据新时期反腐败斗争严峻形势的需要,企业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夯实教育基础是前提。
教育为先,防患未然。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目标,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是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任务。治标必须治本,治本先治其心。只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和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才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从近年来一些企业查处的腐败案看,腐败分子的蜕化变质无一不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所以,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教育,是企业加强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础性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突出重点,防微杜渐。企业的腐败现象是领导干部手中权力嬗变的附属物。无职无权的普通老百姓凭什么搞腐败?所以,反腐倡廉教育必须以领导干部和管人、管钱、管物、管事的重要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为重点。当前,国有企业正处在结构调整、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市场运作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反腐败斗争形势更加严峻,在充满金钱、物欲、美色的各种诱惑下,如不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重要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党风廉政教育,其中的一些人很有可能患上“腐败癌”,久治不愈,必然祸患无穷。大量的案例表明:一些曾经为党和人民做过有益工作、并有过一段辉煌历史的企业领导干部,由于自我感觉良好,放松了政治学习和世界观改造,思想开始蜕化变质,逐步发展到私欲膨胀,从而走向反面锒铛入狱。政治理论修养是最有效的防腐剂。因此,要重视加强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和重要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教育大家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牢固树立“两个务必”,自觉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将各种腐败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经受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各种考验,真正做到理论学习叫得响、面对腐蚀顶得住、干事创业过得硬。
注重实效,触动灵魂。反腐倡廉教育是全党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要把企业反腐倡廉教育纳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必须研究问题发生的规律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创新方法的多样性,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大宣教”格局,在触及思想灵魂、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改变被动教育为主动自我教育和“就教育抓教育、单向灌输”的做法,不断深化教育效果,为党员领导干部积极营造不愿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容腐败的氛围,促使他们自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不断增强勤政廉政的自觉性。
二、源头治腐,建立制度约束机制是关键
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建立和完善制度约束机制,是企业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的关键环节。
完善集体领导,制约集中权力。权力过分集中容易产生腐败。要从根本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问题,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通过集体领导制度,对权力进行合理分解,削弱因权力过分集中容易产生腐败的问题。建立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凡重要问题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要情况汇报、大额资金使用等,都必须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制定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各项配套措施,堵塞容易滋生腐败的各种漏洞。党风廉政建设抓得比较好的企业或部门的实践说明,从制度上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解决好权力过分集中少于数人或一个人手里的问题,才能有效地防止企业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的腐败现象发生。
建立防范制度,预防职务犯罪。建立和规范领企业导干部用权干事的制度,推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制度改革和创新,必须有效地把好三道关口:一是把好入口关。按照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原则,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职试用期等制度,将政治素质好、能干事、会干事、想干事的优秀人才推荐提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二是把好过程监督控制关。对企业容易产生腐败行为的关键岗位,在制度建设上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尤其是领导班子成员在提职任职前,按照党风建设要求,上级组织要与这些同志签订廉政合同,为其建立个人廉政档案,规范权力运作程序,形成有效的制度监督保证体系。三是把好考核关。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制度,按照党内监督条例标准,对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内全过程监督考核,预防把小错演变成大错,毁掉干部的锦绣前程,给个人造成终生悔恨。建立领导干部任期内中期审计考核、阶段性审计考核、离任审计考核等相关制度,多打“超前量”,莫打“马后炮”,使党风建设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在日常工作中,真正成为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
强化制度落实,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国资委和上级有关反腐倡廉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反腐倡廉相关制度是完全必要的,不但会上要讲,文件要写,墙上要挂,关键是要在制度落实上下功夫,否则再好的制度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做的只是欺人之谈的表面文章。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的基础上,要加强制度落实的指导、监督,坚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止执行制度出现“打折扣”、“钻空子”、“打擦边球”的现象发生,不断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和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工作人员按制度办事的意识,消除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确保制度在实践中的严肃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三、源头治腐,强化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完善监督制度是保证
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反腐败斗争的严峻现实促使我们必须把这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摆到重要议事日程。
强化党内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犹如脱缰“野马”,一旦遇到适宜的气候和条件,权力就会失去“万事公为先”的属性,必然嬗变成个别领导干部谋取私利的工具。因此,全面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全方位监督,形成监督的良好氛围,是反腐败斗争形势给我们提出的客观要求和科学选择。强化党内监督制约机制,一是要健全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按期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延伸到哪里;二是纪检监察部门要发挥效能监督作用,对下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定期开展专项检查,特别是对党政“一把手”和掌管人、财、物重点实权部门人员进行监督,不断强化“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意识。三是扩大党内民主,维护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把党内监督与民主监督结合起来,为实行党内监督创造有利条件。
强化群众监督。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依法保障群众参与民主监督权利,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和监督,加大对权力运作的有效监督和制约。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充分发挥群众在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设立“厂务公开”栏、群众举报电话、信箱,扩大群众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给他们更多发表意见和进行监督的机会和条件。通过建立健全群众举报违纪违法工作机制,创造解决群众反映“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强势,及时纠正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上出现的偏差,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让腐败无立足藏身之处,不断净化我们生存的“空间”,让徐徐清风在我们身边永远飘荡。
倡导自我监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强调廉政监督,关键是内因要起作用,内因不起作用,任何监督都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像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那样牢记党的宗旨,视党和人民的利益重于泰山,把个人的名誉利禄与党的伟大事业紧紧地“焊接”在一起,正确看待和使用手中权力,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企业领导干部自我监督修炼到内心注意洁净、行为注意干净、追求注意纯净的境界,在本职岗位上必然奏响一曲征服世人的正气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