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人民的重托
打印

  2001年11月,组织把徐启方从汉阴县县长的岗位交流到石泉县任县长,他本想悄悄离开这块为之奋斗了4年多的热土,但没想到离开那天,自发赶来的群众打着一幅“汉阴人民感谢你”的横幅来欢送他,被感动的徐启方两行热泪止不住夺眶而出。此时此刻他深深感到:只要心中装着群众,脚踏实地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他们就会给你一个公正的评价。从此,他便心里揣着这句话在石泉县掀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大胆改革 敢为人先

  担任县委书记后,怎样把全县党员干部的注意力引导到干事创业上来,这是徐启方思考最多的一件事。为了用“赛场选马”替代“伯乐相马”,县委每年提拔干部都要利用各种会议,组织全县科级以上干部、村“两委”负责人以及离退休干部千余人,分层次对县乡两级党政班子负责人逐一测评和推荐后备干部。在此基础上,按照《条例》的规定,大胆探索干部群众评选推荐干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途径与办法,率先在全市实行“全委会差额票决制”。在具体操作中,把选拔的职位在全县公布,经过笔试、面试、考察和常委会筛选,最后确定全委会差额票决的候选人。徐启方倡导和推行全委会差额票决任用干部,他只有一票,明显削弱了他的权力,有人笑他太傻。他总是坦然地说:“这样做,杜绝了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歪风邪气,有利于提拔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对推动党的事业百利而无一害,有人说我傻,我觉着傻得值!”

  石泉是省定贫困县,为了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徐启方组织有关部门经过深入调研,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围绕一江清水、两岸绿山,紧紧抓住喜河水电站建设、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利机遇,适时提出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区、云雾山生态旅游区、民营经济发展带和高效农业示范带的发展思路,在县党代会和人代会上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赞同。

  为了把发展蓝图变成现实,县委一班人带领各部门各负其责,狠抓落实,徐启方带头到困难最大、矛盾最多的熨斗、喜河等乡镇抓落实,特别是熨斗镇山大沟深,经济落后,当地还有70%的农户靠点煤油灯照明,从1998年开始,这里的农民因负担过重、干部作风简单等问题不断到省市上访,是远近闻名的“上访镇”。有人劝他说,那里是“雷区”,不要陷进去出不来。他们哪里知道徐启方“只要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性格。他先后数次深入该镇田间地头和大山深沟走访调研,组织有关部门制定脱贫致富规划和措施,从群众最愁的事、最怨的事、最盼的事入手,首先帮助实现了村村通电,使老百姓告别了点煤油灯照明的历史;修通70多公里的公路,建成了连接周边三县的交通网络;建集雨水窖,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通过抓点示范,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扶持能人办起龙头企业,使昔日闻名四方的“上访镇”很快步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2003年全县综合考核,熨斗镇由过去的最后一名一跃成为全县第一。老百姓说:短短的两年多时间,熨斗镇变化这么快,真是没有想到。

  求真务实 造福一方

  实践使徐启方认识到:求真务实造福一方,弄虚作假百姓遭殃。所以在工作中,他一贯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问题。一次,他发现三个乡镇向县委报告灾情和工作时有虚报浮夸的现象,当即决定由县级分管领导带队,抽调纪检、组织以及有关部门进行核查,查实后在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进行通报批评,并责成三个乡镇主要负责人向县委作深刻检查,结合年度考核果断调整了领导班子。此事在全县上下产生了强烈反响,也促使徐启方想到,龙头怎么摆,龙尾怎么甩,转变干部作风首先要从领导自身做起,把实事干实,好事办好,这样才有说服力。

  紧邻县城的北坡几十年来一直是荒坡秃岭,年年植树不见树,年年盼绿不见绿,一遇暴雨,山上的泥沙就冲进了县城;由于缺乏管理,乱埋乱葬问题十分突出,县城北坡成了一个乱坟场,群众意见很大。为了使黄坡秃岭早日变新颜,徐启方数次上山实地踏勘,发现北坡土层贫瘠、严重缺水,绿化难度非常大。面对困难,他召集技术人员共同研究,确立了科学规划、部门联动、项目捆绑、专业造林的方案,并五次召开现场办公会,然后采取异地换土、建集水窖、挖大树坑、栽大树苗等办法实施绿化,同时对乱埋乱葬加强管理,在尊重民俗的前提下,规划建设了公墓。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在北坡植树30多万株,使昔日的荒坡秃岭披上了绿装,彻底解决了长期乱埋乱葬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将北坡逐步建成能满足广大市民休闲、健身的场所。这项工作受到了省市林业、民政部门的充分肯定。一次,市上在石泉县召开退耕还林现场会,市长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石泉北坡综合治理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没有栽不活树的地方,只有栽不活树的人。”

  在石泉工作三年多,县域内先后遭遇三次严重自然灾害。在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时刻,徐启方总是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靠前指挥,与灾区干部群众并肩作战。2002年6月9日凌晨4点,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突然袭击石泉县两河、城关两镇,徐启方立即召开会议进行紧急部署,迅速启动防汛预案,并迅即赶到受灾最严重的两河镇组织干部紧急转移群众,开展抗洪抢险。由于组织有力,在这场大灾中无一人伤亡。2003年4月24日石泉县发生了4.9级地震,危急时刻徐启方紧急动员全体县级领导用最快的时间赶赴所联乡镇,组织党员干部疏散群众,他亲自带领公安、武警官兵迅速赶往震中所在地红卫乡,冒着连续不断的余震和生命危险组织群众和中小学生转移。为了把工作做深做细,他既要宏观指挥,还要带领群众扑下身子干,每天奋战十五个小时以上。由于这次地震发生后组织有序,抢险工作及时,干部群众并肩奋战,全县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受到国家和省地震局的好评。

  在一般人眼里,遇到抢险救灾的事,作为县委书记动口发号司令就行了,不必到第一线自己干,不然有失身份。然而,徐启方做的却是令人起敬。2003年组织安排他到中央党校学习,8月29日,他已乘车起程,突然接到县上发生特大暴雨泥石流灾害的消息,他毫不犹豫地掉头赶回,立即奔赴受灾最严重的乡镇组织抢险救灾。在组织抢险救灾中,遇到道路被冲毁,就攀悬崖,跨深涧绕道而行;遇到滚滚山洪挡住去路,他与同志们硬是想办法拉起一道绳索,从齐腰身的河水中趟过。连续九天跑遍了灾情最严重的五个乡镇16个重点村,带领抢险队伍前往道路、电力、通讯全部中断的乡镇看望灾民,指挥抗洪抢险,直到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同志们把他送到医院,由于过度劳累,身体虚脱,连续两天处于昏迷状态,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他妻子吓得哭个不停。事后,妻子埋怨他说:“你干工作我一百个支持,但你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他虽然嘴上说:“好!好!好!”但工作该咋干还得咋干。

  两袖清风 一身正气

  比起老百姓,领导干部会更多地面对诱惑和考验。为了用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徐启方时刻告诫自己:政治上不昏头,做个清醒的人;经济上不伸手,做个清贫的人;作风上不露丑,做个清白的人。在县区工作八年多时间,他始终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有六年多时间就住在办公室里,平时吃饭都在机关食堂。有人几次劝他住县委招待所,吃住也花不了几个钱,都被他婉言谢绝。对送钱送物的,他采取的办法是,能拒就拒,实在拒不了的就让办公室的同志去退。有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送钱送物绞尽脑汁,采用的方法千奇百怪。一次,某民营企业因邻里纠纷,生产经营一度陷入困境。徐启方了解情况后,就带领有关部门到企业现场办公,及时化解了矛盾纠纷,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那位民营企业老板十分感激,把一张存折写上化名,存上密码,用特快专递邮寄给他,他立即打电话对其进行了严厉批评,并让办公室当即退回了存折。近几年,徐启方负责组织多项建设工程,投资少则几百万,多则上亿元,他既没有介绍过一家承包商,也没暗示过任何人。前几年,由于土地、建筑市场管理不够规范,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让一些人钻了空子,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徐启方了解情况后,排除干扰,顶住压力,牵头组织成立了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严格规范招投标程序,坚决杜绝土地、建筑市场的违规行为,仅土地出让金一项就从过去每年只收20多万元增加到200多万元。

  作为一名县委书记,徐启方心里明白,自身廉洁自律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管好班子,带好队伍,抓好全县党风廉政建设。为了履行好职责,他在组织制定一系列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大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特别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只要办案需要,缺经费解决经费,要装备解决装备,要人调整给人,理直气壮地支持办案,真正让纪检监察机关感到有靠山、有地位、有权威。两年来,全县共查处党员干部违纪案件87起,其中17名科级领导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理,有力地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在徐启方的带领感染下,石泉县班子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据统计,2003年,石泉县实现生产总值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23%,增速居全市第一。完成地方财政3000万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1415元,净增90元。2004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76亿元,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7.39亿元,同比增长48.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39元,比上年净增124元。把共产党员先进性人格化的徐启方,在他的身上永远折射着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光芒。


上一条: 实施警示训诫谈话要增强“四性”
下一条: 领导干部须常怀“四心”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