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领导干部,追求政绩,本无可非议,因为,领导干部所做的每一项工作,正是通过政绩体现出来,而透过政绩,人们可以看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可以看到人民群众不断得到的实惠。可以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进步,正是通过一件件的政绩来实现的。应当看到,我们绝大多数干部是能够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标准的。但是,的确也有一些干部吹糠见米,好大喜功,政绩观发生扭曲,不仅使自己失去了民心威信,也给党和政府的形象抹了黑。因此说,要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校正扭曲的政绩观已提到了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议事日程。
一、扭曲的政绩观的表现形式
扭曲的政绩规是通往腐败的桥梁,是阻碍科学发展的绊脚石。其表现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是弄虚作假,搞虚假统计的“泡沫工程”。在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心目中,发展简单化为经济数量的增长,导致在很多地方,一系列跟经济相关的量化指标与官员的升迁奖罚紧密结合在一起,甚至把政绩简化为年报统计表的数据,使诸多“速度干部”、“数字干部”应运而生。
二是哗众取宠,搞涂脂抹粉的“形象工程”。一些地方的干部,以官运为出发点,做事不顾当地现实情况,盲目滥建开发区、盲目增加示范项目、盲目包装面子工程,漠视党和人民的利益,只求虚绩,百姓遭殃。
三是达标竞赛,搞不切实际的“空壳工程”。有的地方,人云亦云,各类达标竞赛过多过滥,搞来搞去,全是花钱搞了一些派不上用场的修建项目,悬挂了一大堆给领导看的制度,被群众称为“空壳工程”,最终房子破了无人问,设备锈了无人管。
四是开业庆典,搞利益分配的“收费工程”。有的单位,今天培训中心挂牌,明天单位乔迁……每遇此时,大发请柬,大送礼品,大摆酒宴,大收钱财,大家有心不去参加,因为领导也去剪彩了,讲话了,因此也只能忍气吞声地去捧场。
五是欠债上项,搞劳民伤财的“腐败工程”。有些人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挖空心思“突击”搞政绩、急功近利、寅吃卯粮,如有的地方,一个小小的乡镇欠账高达上千万;有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破坏可持续发展战略。且不说这些决策者有没有从中大肆侵吞财物的问题,单就“一个人的政绩”,造就“几代人的包袱”,这种慷国家之慨,伤人民之财的行为,就已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被广大群众称之为“腐败工程”。
二、扭曲的政绩观产生的根源
“政绩工程”、“政绩干部”之所以有它存在的市场和地位,不仅有制度上的弊端,也与干部个人的素质息息相关。
首先,从制度上讲:
一是GDP指标决定一切在作宠。在一些地方,对政绩的考核从来就是以“GDP数字论英雄”,从而造就了一些“数字干部”,形成了“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的歪风。
二是考核机制不够科学。在工作考核中,考核指标的表面性、导向性、片面性导致了“片面激励”,促使一些地方和一些干部片面追求有限的考核指标,而放弃其他方面的努力,甚至为追求某些指标而弄虚作假。政绩考核上的失真,导致用人失察,进而误导干部的行为。
三是形式主义的盲目攀比。由于上级机关形式主义的工作方法,如脱离实际的现场经验交流,车水马龙的拉练互检,比武打擂式的表态发言等等,都对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明争暗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纵容助长了政绩观的扭曲。
其次,从干部个人素质上讲:
一是思想道德差。一些人很想出政绩,但他们身心懒惰,不愿意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只想走“一步登天”的捷径,其结果必然是用一些子虚乌有的“假绩”和“虚绩”欺世盗名,骗取上级的信任。
二是心理素质差。有些干部极端个人主义膨胀,政绩为谁树,靠什么树的问题没有摆正,生怕别人超越自己,把所有政绩统统建立在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上,以便为日后的官运亨通开辟“光明大道”。
三是党性原则差。有些干部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忘记了权力的来源与性质,权力和义务不相统一,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因此只讲权力,淡忘责任,放弃义务,结果导致权力滥用,甚至以权谋私。
综上所述,大搞政绩工程者,他们不外乎要么把“政绩”作为个人晋升的敲门砖,要么把“政绩”作为装潢自己政治门面的奠基石,要么把“政绩”作为以权谋私的挡箭牌。
三、力革时弊,切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四个必须”针砭时弊,着眼全局,准确地诠释了新形势下所需要的政绩观。他说,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必须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必须坚持察实情,讲真话,不虚报浮夸;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各项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以为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要坚持把实现群众的利益作为最大的政绩,改进用人机制。各级领导要真正做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让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社会保障强起来。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自觉地用“人民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办,从思想上解决好政绩“为谁树”的问题。作为领导机关在任用干部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那些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又为人民群众所拥戴的干部任用或提拔起来,而让那些热衷于搞政绩工程的人失去立身之地,升迁之途。
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改革现行的决策机制。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就是说树政绩,一要靠求真务实的态度,二要靠人民群众的智慧。树政绩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没有捷径可走,惟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能取得成效。实践是大课堂,人民群众是这个课堂的老师,我们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办法在实践中,点子在群众中,要谋政绩、干政绩、出政绩,就要注重从群众和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时刻想着群众最盼什么、最怨什么、最需要什么,真正做到知民情,顺民意,从而解决好“政绩怎样树”的问题。做到这一点,就要努力在强化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上下功夫,权力的过度集中而且缺乏有效监督的状况一天不改变,政绩工程就一天不会停止。
三是坚持实行由人民群众评判政绩,改进政绩考核制度。要从根本上改变“以上报数字论英雄”的片面做法,把富民的成果与发展的成果联系在一起衡量考核,用富民的成果检验发展的成果。检查验收要有群众参加,政绩好坏要由群众评价,有无政绩要得到群众认可。在考核制度建立上,既要考查GDP增量,又要看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淡化对产值指标的考核,把劳动就业率、社会稳定状况、城乡居民年实际人均纯收入和低保水平、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及自然环境保护等等,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内容。
四是坚持实行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绩效审计制度。由于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在过去的实际生活中,搞虚假政绩的人,不仅没有人追究,反而达到了吹牛得“牛”的效果,在干部群众中产生了不良导向。因此,建立健全绩效审计制度尤为重要,通过对重大决策进行审验评价,对发现的决策失职渎职的人依法追究责任。使各级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明白,人民的钱不是可以乱花的,更不是用来塑造自身形象的,决策者必须为自己的决策后果承担责任。从而在干部队伍中真正形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浓厚风气,形成奋发有为、求真务实的浓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