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一位官员离任,老百姓送旗送匾,甚至立下“功德碑”,这是多么荣耀的事。
然而,电视连续剧《军歌嘹亮》中的主人公高大山,探亲回村见乡亲们为他立的“将军碑”,却立刻就叫人拆去。报载:河北赞皇县县委书记王俊英,近日亲自将群众为感激自己而修建的“功德碑”拆除,并谢绝了8个村群众联名送给他写有“党恩如山”的锦旗。这两件事令人深思。
古人云:“政声人去后。”谁不想留得身前身后名?于是有些人迫不及待,一上任就搞起了“政绩工程”,不惜民力,为自己树形象,立威信。他们盼望着一日功成名就,有人会举“万民伞”,建“功德碑”。假如没有人送,其手下也会千方百计,假群众之名,为其歌功颂德,可想而知,“万民伞”、“功德碑”的虚假成分占多少,这样的荒唐戏从古演到今,又有多少可信程度呢?
我不怀疑《军歌嘹亮》中高大山拆碑的艺术真实,也不怀疑王俊英拆“功德碑”确有其事。我只是想说,中国的老百姓太好了。他们把官员的应该做的事当做恩惠,记在心中,感恩戴德,时刻不忘,而且要千方百计地表达出来。不如此,他们会心中不安。可惜的是,像高大山、王俊英这样的官员不是太多,大多数的却以“父母官”自居,高高在上,把自己应尽的职责当做是对百姓的恩赐;更有甚者,对自己的“衣食父母”十分蔑视,看不起工人、农民,对群众喝三吆四,冷言冷语,简直令人心寒。
在今天,为官员立“功德碑”不是值得赞扬的事,而是法制社会的一种悲哀。一方面,在长期以来的“官本位”思想的熏陶下,使我国公民缺乏一种现代公民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官员服务不到位,才有了百姓急需其真切服务的祈求。“功德碑”与现代文明相去甚远,应遭到法治社会的拒绝。诗人臧克家说得好,“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多么简朴的人生哲理!正如诗中说的一样:“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名字比尸首腐烂得更早。”“万民伞”、“功德碑”又能说明什么?法制社会拒绝“功德碑”,一旦“功德碑”泛滥,最终将纵容“官本位”思想的泛滥。现代公民如果不具备主体意识,就会使行政权力为民服务视为难得之举。反之,行政权力也会自然地将这种份内的职责视为自己的慈善之举。官本位思想的存在,一定会产生腐败,最终伤害到现代文明建设的进程。
“功德碑”拆了好。俗话说:“这碑那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才是官员应追求的真正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