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山川秀美 ——陕西省林业建设巡礼
打印

  从治沙造林英雄说起

  在陕西,有两位治沙造林的英雄,这两位英雄都出自榆林,一位是女中豪杰牛玉琴,一位是全国劳模、全国绿化标兵、全国绿化十杰石光银。他们以沙漠为家,十几年如一日,坚忍不拔,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汗水,用自己的一腔热情和热血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营造了一片给人希望和信心的绿洲。

  当年,牛玉琴为了在沙漠上建一幢三五个人能居住的房屋,仅砖头就拉运了一年。因为,一辆架子车上只能装三十块砖头,多装一块两块,架子车就陷进黄沙中,寸步难行。不要问牛玉琴种了多少草,造了多少林,她每天从头发里从衣服中抖落出来的沙子假如堆在一起,将是一个小沙丘。她什么也不为,不为名不为利,只是为了沙漠上的绿色,为了家乡的山川秀美。

  石光银从小是在沙窝里长大的,8岁那年,无情的沙暴将他卷走20多公里,可以说是死里逃生。他们那个家,在沙害的威胁下,搬了一次又一次。于是,石光银从年轻的时候就立志治沙造林。1984年,石光银从定边县海子梁乡的同心干村举家搬到了荒沙面积最大的四大壕村。他这一次的迁徙,不是被沙所迫,而是去向沙漠宣战,他承包了3000亩荒沙,说服、动员了6户农民共同治沙造林。

  没有钱,石光银不顾妻子的苦苦劝阻,把自家的84只羊和一头骡子卖掉,其它6户农民被石光银感动了,他们也都卖掉了家畜,凑足10万元买回了树苗,在3000亩荒沙中栽上了旱柳、杨树。结果,80%的树木成活了。初战告捷,不仅石光银的信心更加充足,海子梁乡的群众也看到了希望,又有187户农民投入到治沙造林之中。

  1985年,石光银成立了新兴林牧场,承包了5.8万亩荒沙地。这片沙漠,东西长40多华里,南北宽12华里,夏季地面温度高达60多摄氏度,而到了冬天,温度常在零下20多度。常年黄风不断,一旦刮起来便是遮天蔽日。要在这样的沙漠里把树栽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是人干出来的,就是失败了,石光银也要做一次尝试。他带领100多人,把树苗一捆一捆地背上了沙梁,和这片沙漠对着干。然而树苗栽进沙地之后,大风就不断,风蚀沙埋,90%的树苗被毁了。石光银并没有沮丧,第二年春天又向沙漠进军,结果,80%的树苗又被风沙毁掉了。1988年,石光银第三次开始了征服沙漠的进程,这一次,他采取先围沙、后栽树的办法,治住了沙,也栽活了树。从沙漠里回来时,他两眼深陷,满嘴燎泡,脸膛粗糙,颜色发黑,人也走不动了,可是,他身后的树木却浸出了一片一片的绿叶。

“三北”的绿色画卷

  以1984年开始,石光银的公司已治理了19.5万亩沙地,被他们治理的荒沙植被覆盖率最高达到90%以上,最低的也在60%以上。沙固定住了,树木长起来了,风小了,气候温和湿润了。石光银成了全国优秀农村人才,成了陕西植树第一人,成了陕西林业建设史上的一个亮点。因此,要说陕西的林业,不能不说治沙造林的英雄。这里有一份陕西省森林覆盖率的变动情况表:1949年森林覆盖率14%1962年森林覆盖率17.8%1979年森林覆盖率21.7%1989年森林覆盖率24.1%1999年森林覆盖率30.9%

  有资料表明: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8亿吨之多,流入长江的泥沙有1.2亿吨。有人观察陕北米脂县有一个村里的一条沟以每年3米的速度向前延伸;在陕南西乡县,一面山坡上的土层经过一场大雨之后被洗成了光板。水土的大量流失和植被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密切相关。

  从1949年到1999年这半个世纪以来,陕西的森林覆盖率增加了将近十七个百分点,改革开放20年来,陕西的森林覆盖率增加了将近10个百分点。这就足以说明,这20多年来,是陕西林业发展史上的不平凡时期。

  1997年,姜春云同志对陕西的“三北”(西北、华北、东北)生态建设视察时给予充分肯定,随后,做出了一个调查报告。当年的8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姜春云的报告上批示:造林绿化,治理荒漠,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是能实现的。江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成为陕西林业建设的精神动力。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党中央1978年开始启动的,国家将这一宏伟工程列入了全国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陕西的“三北”地区主要指秦岭以北、渭河以北的7个市60个县(区)。这60个县(区)占全省土地面积56%。因此,能否把这60个县(区)的防护林工程搞好,事关重大。从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决策之际,“三北”所属的各县(区)就广泛发动,组织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恶劣的生态环境作斗争,积极推广灭荒进程和“米”字形绿色通道建设,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陕西的林业建设者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省政府和林业厅拿出的方案是:北锁风沙、东治黄河、南防水土流失。“三北”的生态环境重新得到了书写。如果站在高处向下俯瞰,我们看到的新“三北”不仅是一道绿色长城,绿色走廊,而且是一幅错落有致的绿色画卷。在北部的风沙区形成了防风固沙林一大片,在渭北黄土高原区形成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一大片,在黄陵桥山和陕甘边境发展了天然次生林、水源涵养林一大片,在东部黄河沿岸形成了防护林一条带,在中部西宝公路沿线形成了护路林一条带,在渭北高原形成了复合式经济林一条带。在这幅绿色的画卷上,最斑斓最有色彩的是榆林沙区和渭北的旱腰带。昔日“风起百里沙,居民难安家”的榆林沙区经过治理,如今已是绿洲片片,绿树成荫了。600万亩流沙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150万亩农田得到了保护,年沙暴日由66天减少到24天。而在渭北旱腰带的泾河、洛河、渭河流域以及黄河沿岸,已建成了苹果、梨、花椒、柿子、核桃、红枣、沙棘、杏子等八大经济林地,年产各种干鲜果品39亿多公斤,年产值近60亿元,增加财政收入3亿元。

  在“三北”建设中,各县(区)普遍实行“承包责任山”,“划定自留山”,“谁种谁受益,允许继承转让、长期不变”,“四荒地”使用权实行承包、租赁、拍卖等一系列政策,做到了“包山有利,管山有责、治山有益”。截至2000年底,陕西的“三北”地区已累计承包、拍卖、租赁“四荒”地900万亩,有84万户农民、1000多个社会团体、企业单位筹集资金1.2亿元投入到了“三北”工程建设。

  “三北”建设的成就显著,陕西人的绿色意识、生态意识、科技意识进一步加强,坚定了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实施几大工程

  历史上,陕西是森林茂密和水草丰美的富饶之地,北部“水草丰肥、牛羊成群”,关中是“八水绕长安”,陕南是“山清水秀”。千百年来,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大片的草坡被开垦,自然灾害、气候变异,以及人为的灾难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广种薄收使土地显得很金贵。新时期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近几年,又把退耕还林提到了议事日程。

  1999年8月,朱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作出“要抓住粮食库存较多的有利时机,加快实行退耕还林”的指示。

  就在1999年8月9日,朱基视察结束的当天下午,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同志当即召开有关方面负责人和专家参加的会议,研究布置以退耕还林为主要内容的陕西省山川秀美工程规划纲要,把退耕还林作为陕西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

   陕西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试点,全省34个县(市、区)列入试点范围。

  2001年,试点范围扩大到43个县(市、区),延安市13个县(区)全部纳入试点计划,成为全国惟一的退耕还林试点市。

  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在全国启动,陕西的96个县(市、区)进入工程县之列。

  1999-2002年国家确认和下达陕西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376.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816.1万亩,荒山造林506.7万亩。1999年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25.8万亩。2000年完成111万亩。2001年完成150万亩。2002年计划完成690万亩。三年来,国家累计下达陕西省退耕还林资金18.32亿元。省政府统一部署,市、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先行试点,取得经验,积极稳妥地开展了政策兑现工作。

  退耕还林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重点生态工程。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明确以后,全省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纷纷投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退耕还林粮钱补助政策的兑现,进一步调动了退耕区农民的积极性,领到补助粮补助款的农民齐声夸赞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好,感谢党、感谢人民政府。从秦岭腹地到塞外高原,从黄河沿岸到关中西府,到处是兄妹造林、全家栽树的新景象。老百姓都表示:一定要把树栽好栽多,不辜负党的好政策。

  林业建设的又一大工程就是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程。

  总结几十年的经验教训,陕西的林业建设成果难以巩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保护措施不严,“封禁”流于形式。近几年来,各地在探索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中,成功地找到了“封山禁牧,舍饲养畜”的新途径。这样做的结果是,山绿了,林木长起来了,畜牧业也发展了。

  1998年12月28日,省政府发布省长令,停止省属森工采育企业的一切采伐活动。从11月1日起,省属森工采育企业的广大干部职工放下斧头,拿起锄头,由伐木人变为育林人。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多余的森工进行了妥善的分流安置。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在全省范围内停止了,乱砍滥伐得到了制止,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朱、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不断扩大,国家工程保护动物由12种增加到了14种。

  陕西林业建设的又一大举措是飞播造林。

  陕西的飞播在全国最早、最成功,成绩最显著。1958年,省林业厅就在榆林搞飞播试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陕西的飞播造林又在秦巴石质山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榆林风沙区三种不同类型的地区进行为期10年的扩大试验,取得了成功,积累了从规划设计、树种!择、播期!择到施工的全套技术和经验。1983年,飞播造林列入国家计划,全省以每年100多万亩的速度迅猛发展,到2000年底,全省共完成飞播造林播种面积2500多万亩,已成林1000万亩。飞播林使全省的森林覆益率增加了2个百分点。消灭宜林荒山,一半成绩要归飞播。40多年的飞播造林,陕西已在陕北、陕南和黄土高原上建成了大面积飞播林基地,其中10万亩以上的25片,万亩以上的210片。大面积飞播林的建成,在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和防风固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欣喜的未来

  未来的十几年,陕西的林业建设将是什么前景芽省政府已经勾勒出了蓝图。到“十五”期末,全省林地面积将增加到10480万亩,灌木林面积增加到221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9%。

  “十五”和未来10年间,陕西将突出抓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重点防护林,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速生丰产林,平原绿化与绿色通道等林业重点工程。在规划布局上,以全省“米”字形公路网为骨架,优先安排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江河支干流两侧的绿色通道建设。先由近及远,逐步向两侧扩展和延伸,最终实现全面绿化。到那时,三秦大地到处将是郁郁葱葱一片,空气清新、天高气爽,几千万三秦儿女真正做到“诗意的居住。”

  “十五”期间,全省计划造林5210万亩,人工造林4202万亩,飞播造林1008万亩,封山育林500万亩。

  继续对15度以上的耕地有计划地退耕还林,加快荒山造林步伐,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区域为秦岭、巴山、关山、黄龙山和桥山五大林区,继续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等方式,提高天然林区的森林覆盖率。开展“三北”防护林四期建设工程,重点将抓好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林体系建设工程,晋陕峡谷防护林体系工程;渭北旱原南坡防护林体系工程。同时抓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中德合作延安造林工程;日元贷款陕西植树造林工程。

  随着林业建设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将有一个大的改观,不仅民富、林茂,陕西的绿色家园将越来越美好。


上一条: 大理河畔正气歌——记子洲县运输管理站站长安仲殷
下一条: 有良心的纪委书记 ——记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山西省运城市纪委副书记梁雨润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