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一个不朽的灵魂
打印


  我是含着热泪摘编完这些故事,但愿活着的我们能从孔繁森的故事里找到自己做人的坐标 ......
  为国为民啼尽最后

  一滴血,死后,让

  别人洒下泪滴

  数一数,那就是

  人生的珍珠......

  这是孔繁森生前自己写给自己的诗。孔繁森离开人世已经整整八个年头。但是,并没因时间的流逝淡漠了人们对他的记忆。提起孔繁森,熟悉他的人总是热泪盈眶,赞口不绝,总有一串串滚烫的、感人肺腑的故事从他们口中流出。

编外名医

  孔繁森于1961年入伍,服役在济南军区总医院。虽然当一名警卫战士,但因为耳濡目染和刻苦自学,他成了一名精通医术的"编外医生",家人和朋友有了头疼脑热的,总免不了让他看,一来二去,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到了高原后,他看到藏区人民缺医少药的状况,心里很不平静。于是他就给原来部队的老首长马从新写了封求援信。已经90多岁的老首长接信后很受感动,即刻将价值千元的药品寄往西藏。从此,孔繁森的身上又多了一个小药箱,每逢下乡,他总是背着那个小药箱,为农牧民看病。

  1994年10月28日,孔繁森和自治区赴阿里工作组一起来到日土县过巴乡。群众见孔书记来了,"呼啦"一下就围拢过来。这里正在流行百日咳,许多幼小的生命受到威胁,已经有两个儿童得病死去。孔繁森得知后,顾不得喝口酥油茶,忙打开药箱为围上来的人们看病、发药,一口气看完40多个病人,直到把药箱的药发完才和牧民们告别。

  就是这年初秋,地委附近一位70岁的藏族老人肺病突发,浓痰堵塞了喉咙,人已经昏迷过去,性命危在旦夕。闻讯而来的孔繁森,在没有任何设备的情况下,立即将听诊器的吸管取下,伸进老人的咽喉,用自己的嘴一口一口地将浓痰吸了出来,然后又为老人打了针,使老人从垂危中生还。

爱憎分明

  嗄尔县有一个区的领导在地区会上汇报说,这个区的人均收入已超过千元。孔繁森听后很高兴,也很振奋。但他想,不能光听汇报,自己还是先下去看看实际情况再说。

  到了乡下,来到村里一户牧民家。那是一栋低矮的土坯房,屋里住着一位年近80岁的孤寡老人。孔繁森双手握住老人枯瘦的手说:波啦(大娘),地委派我来看您老人家啦!

  听说是地委书记来了,老人抱住孔繁森的胳膊哭起来了。孔繁森意识到了什么,就随手拿起身旁的酥油壶,一摇,空的。再一细问,原来老人已经八天没有喝酥油茶了。

  又来到一户人家。这里也住着一个孤寡老人,名叫单增卓玛,偏瘫,脸色苍白地侧卧在一张没有褥垫的破床上。老人见有人来,硬是挣扎着爬起来,头磕着床沿哭着说:求求你们了,求求你们了,我病了好些天,没有人来看我......孔繁森快步走上前去,扶起声泪俱下的老人,他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疼,他握住单增卓玛老人的手流着泪说:"波啦呀,我来晚了,让你老人家吃苦啦......"

  当着老人的面,孔繁森严厉地质问弄虚作假的干部:你们还像共产党的干部吗?封建社会的官还讲究爱民如子呢! 我们共产党人把自己比作人民的儿子,可是,哪有自己吃得肥肥胖胖却不管父母死活的儿子?你们不感到羞愧吗?

   他责成区里的干部立即办妥三件事:一、速派医生来给老人看病;二、3天之内给两位老人做两个床垫子,要用毛毡加厚的;三,赶快解决两位老人的生活问题。

  从此,两位孤寡老人的事,一直挂在孔繁森的心上,哪怕他知道有人路过这个区,也总是少不了给两位老人带去面粉、水果和钱。

敬老爱幼

  琼琮老人是个哑巴。一次,孔繁森在敬老院检查工作时认识了她。当时,陪同的干部打着手势对她说:"这是市里的'大本部啦'(大干部)来看你啦。琼琮老人激动了,忙下床来迎接孔繁森。

  孔繁森连忙躬下腰为老人拿鞋。拿起一看,鞋已经没了后跟。抬头一看,老人的一双脚冻得又红又肿......他让人倒来温水,自己就像在家孝敬老母亲那样给老人洗脚。洗完后,他摸摸老人的脚还是那样凉,就心疼地抱起老人的脚放到自己的怀里暖着。暖了好一会儿,老人的脚不再凉了,他才把老人的脚放回被子里,为她掖好被角。回到拉萨的第二天,孔繁森就把准备给母亲的一双新布鞋捎给琼琮老人。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岗乡发生了6.5级地震。身为副市长的孔繁森闻讯赶到时,两个孩子曲印和贡桑以及另一个叫曲尼的孩子刚被人从废墟里抢救出来,他们的父母均在这场地震中丧生了。看着哭个不停的孩子,孔繁森比谁都心疼。他当时就决定:自己抚养这三个孤儿。

  那时候,曲尼12岁,曲印7岁,最小的贡桑只有5岁。刚来拉萨的时候,每晚睡到夜半,孩子们都会被噩梦惊醒,吓得哇哇大哭。孔繁森知道这是震后的余悸。为了不让孩子们害怕,他就和孩子们挤在一张床上。有时候半夜突然觉得身子冰凉,他知道,这准是哪个小家伙又尿床了。这时,他像慈母一样,托起孩子睡梦中软软的小身子,把内衣给他们换好,把干净的褥子重新铺好。然后再悄悄把撤下来的湿褥子用火烤干,怕万一再尿湿没东西换,委屈了孩子们。

  一年多后,孔繁森同志调到了阿里工作,本来他想把孩子们留在拉萨,但他放心不下,就把孩子们带到了阿里。但是,阿里的条件太艰苦了。加上他一天到晚跑基层,有时一连几个月往下跑,实在顾不上孩子们。去阿里才几个月,孩子们明显瘦了,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思前想后,为了孩子的学习和身体,他决定把孩子们重新送回拉萨,并向组织第一次提出个人要求,请求组织把他熟悉信赖的退伍战士崔建勇,从已就业的市郊尼木县调到拉萨工作,以便照顾孩子。

  孔繁森每月工资一发,第一件事就是武装药箱,然后就是接济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这已经是他的习惯。往往不几天就囊中羞涩了。现在,加上几个孩子的转学费、学杂费,他的生活更紧张了,怎么办 ?

  这天,他避开家里的小崔,叫来了在自治区保险公司工作的山东老乡小杨,说要到西藏军区总医院看一个病号。

  小杨开着车把他拉到医院,孔繁森却没有去病房,而是到了血库要求献血,小杨一把抱住孔繁森哭着喊道:"大哥,你这是干什么?咱们再有难处也不能去卖血呀!"一旁的护士也说:您这样大年纪了,不适合献血。孔繁森一把推开抱住他的小杨,向护士求助道:家里孩子多,急着用钱,请您帮个忙吧......护士刘业香也是山东人。听孔繁森的口音不像本地人,便问身旁的小杨,小杨哭着说明了情况。

  刘业香动情地说:阿里很艰苦,我知道,可是再艰苦,负担再重,一个地委书记也不能靠卖血抚养孤儿呀,咱们再想想办法不成吗?

  孔繁森说:不用麻烦了,我的困难我自己解决。既然是老乡,就拜托你一件事:为我保密!把我的名字写成"三木"就行......刘业香见孔繁森执意要抽血,只得含泪拿起了针管......

  此后两个月,孔繁森又两次来血库,三次共计卖血900毫升,得人民币900元整......

廉洁奉公

  1991年7月的一天,孔繁森带领工作组下乡搞调查研究。晚上,他有擦冷水澡的习惯,为了讲究卫生,他随手就把内衣内裤洗了,然后晾在帐篷外边的绳子上。下午了解情况回来,看见工作组的男同志都在那里指手画脚,品头论足。走近方知是说他的内衣太"有碍观瞻"了,几乎是补丁摞补丁,连内地的普通农民也不如。大家和他开玩笑说,还不如趁着天黑偷偷扔掉算了。孔繁森也风趣地回道:"反正穿在里边也看不见,宪法也没规定,领导干部不能穿带补丁的内衣哇? "

  1990年8月的一天,随同江泽民总书记进藏考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迟浩田同志,带着一行人谈笑风生地来到孔繁森的住处。

  待将军坐下,孔繁森想招待一下这位首长兼老乡。可是,家里空徒四壁,连暖水瓶都是空的。怎么办?总不能让将军干坐着吧!这时,他突然想起方便面箱子里还有几个肥城的大蜜桃,便拿出来招待将军。将军难却盛情,便吃了一个,吃完洗手时,想找块香皂,却怎么也找不到。

  将军怎么也想不到,孔繁森进藏10年,一块香皂也没买过。

  他是舍不得买。

  有一次,孔繁森带领阿里党政部门一干人到中央各部委汇报工作。为了不耽误时间,从一个部里汇报完便不再回住地,下午,再转到另外一个部委汇报。中午吃饭的时候,孔繁森总是领大家去吃小摊,美其名曰要尝遍京城的风味,实际上是怕花钱。

  于是就吃炸酱面,吃煎饼果子,或者吃大饼油条。吃得大伙头昏脑涨。有的同志就说,要是这样吃下去,北京风味的名声就惨了。东来顺的涮羊肉、全聚德的烤鸭也算北京风味,咱们是不是也去尝尝?那里边有空调,服务又好,也卫生。再说,地委书记一级的干部去吃一顿,也不算什么呀?

  孔繁森说:想想阿里灾区的老百姓吧!有的还饿肚子哩,咱咋能吃得下?要是在外边太热,咱马上改进,吃完饭咱找有空调的地方去。吃完饭,他领大家去西单购物中心或者王府井百货大楼里,那里边开着空调。

  孔繁森牺牲后,人们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在纸箱里只找到两本书,一封给女儿未写完的信、四套(四季衣服)衣服和一件打有补丁的秋裤及两双旧皮鞋。有一张500元的存单还是为了庆贺阿里地区狮泉河镇储蓄所成立,为表示支持,地委全体同志每人存500元时他去存的。身上所有的衣兜里共整理出现金8元6角整。这就是一个地委书记生前所拥有的财产。面对孔繁森的这份简单而寒酸的财产清单,我们活着的人能说出什么呢?面对孔繁森这样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好公仆,我们活着的人又该说些什么呢?又该怎样去做呢?


上一条: 党家村的"女当家"--党的十六大代表、韩城市党家村党支部书记师引莲写意
下一条: 但取心中正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