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故里,汉江河畔,有一个翠竹环抱、碧水萦绕、风光如画的山庄,这里的老百姓至今仍在感念他们的好支书 —— 刘体军。
人们永远铭记着这一天:2002 年8 月24 日,他们的刘支书在操劳中走完了49岁的生命历程,倒在了支部书记第十年的任期上。人们悲叹不已:他为大伙操碎了心,他是累死的呀!追悼会上,曾在董家营乡工作过的县乡领导来了,乡亲们也来了。数不清的花圈、挽幛诉说着无尽的哀思。
忠诚事业带头人 满腔热情倾公务
1980 年12月退伍回乡后,刘体军历任董家营乡农牧场场长、董家营乡联合支部书记,许多人无不羡慕地说:好好干,说不定还能端上铁饭碗呢!此话不假,由于他工作努力、肯钻研,组织上确有此意。但他却作出了出乎人们意料的决定,他说:我不能眼看着大伙受穷,我要领着乡亲们一块干!他毅然辞去了所谓的铁饭碗,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太平村。
1992 年11月,刘体军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他只说了两句话:“如果不能使太平村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我就不算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要让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大家跟着我干!”
其实,当时的刘体军心里也没底:村集体要啥没啥,只有750个劳动力。但他硬是凭着对这块土地的挚爱和对乡亲们的责任,揽下了这个谁也不愿接手的烂摊子。
他利用一个多月时间,走遍了10个村民小组的390户人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提出了“ 狠抓多经,调整结构,大力发展蚕桑、杂果、猴桃和畜禽喂养业”的发展思路。
十年来,太平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印证了这一大胆的发展思路。太平村先后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县级“小康村”、“文明村”、“社会治安模范村”、“五个好村党支部”等光荣称号,他本人也获得了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县“抓 、 促 、 学 、 奔 ”示范户和县乡授予的近20项荣誉 ,太平村人均纯收入也从当年的不足 800 元增长到 2001年的 1818 元 ,刘体军以实际行动践诺了自己对组织和群众的铮铮誓言。
落花啼鸟总伤情 碧水青山谁做主
刘体军的十年心血、十年辛劳,同事们更是感同身受、有目共睹——太平村无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他都功不可没。1993年正月初六,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气氛中,上任不到三个月的刘体军便自费踏上了远行的列车。通过对浙江、四川、西安等地实地考察,带回了栽桑养蚕、杂果种植和畜禽养殖技术。项目技术有了,但有的群众心里有顾虑,不敢搞,有的不懂技术,不会搞。对此,刘体军主持召开了支部会议,决定种苗费用由村上全额承担,但群众仍然持观望态度,刘体军并不恢心,毅然承包了村上的两亩河滩地搞试验。在他的示范引导下,乡亲们有了信心,第二年就自发发展桑园杂果近二百亩。
初战告捷,刘体军又大胆地提出了五年内建成200亩杂果、300亩药材、400亩桑园、500亩速生杨产业基地的发展规划。
这时的刘体军已把目光瞄向了近千亩荒芜的河滩地,他发动全村700多个劳力大干一个冬春,栽上了良桑和速生杨。愿干不愿干,主要看观念,尝到甜头的人们积极性空前高涨,不到五年就初步实现了发展规划。现在的太平村已今非昔比,仅养蚕一项,全村年均养蚕1200多张,户均收入达1万多元,成了全乡第一个小康村。
正当太平村种植业方兴未艾的时候,刘体军又瞅准了下一个致富项目——畜牧产业。2001年,他三下西安、杨凌考察,引进了布尔山羊良种,为了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他决定先示范后推广,联合两名党员投资40多万元,建成了汉中市首家布尔山羊示范基地,并与西安布尔山羊良种场等两家企业合资建成了汉中高新科技种养公司。一年来,存栏量已由原来的50只发展到现在的350只,为群众开辟了又一条新的致富门路。
行伍出身的刘体军,有着一股事必较真的倔劲。同事们说他有“两狂”:其一是科技狂。每次外出,他带回的大包小包装的总是书,但他一点也不“独”,书总是放在村上的阅览室里,供大家翻阅学习。他也经常现学现卖,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人们都亲切地叫他“科技支书”。他还有一个“怪癖”,一旦听到有关农业的新鲜事,无论认不认识,他都会跟定你,直到把你肚子里装的“水”舀光为止。其二是工作狂。那年改造河滩地,他白天带着大伙干,晚上回家还要亲自编制方案,一个冬天下来竟然掉了十几斤肉,就连一直任劳任怨的妻子也流着泪说他不要命了。对工作的痴狂还表现在他坚持原则,敢作敢为,为计划生育得罪了多少人,为工作跟多少同事争执过,谁也记不清了。
一提起刘体军的英年早逝,同甘共苦近十年的村“两委”一班人无不伤感叹息:体军是太平村的领头雁,大伙的主心骨,他这一走,我们到哪儿去找这样的好支书呢?
亮节高风万古存 良操美德千秋在
乡亲们是太平村历史的见证,他们见证了刘体军给大伙办的桩桩件件好事,见证了他呕心沥血、死而后已的前前后后,他们始终只会用朴素的话语评价刘体军——好人!好支书!直到有一天,村里广泛学习了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伙才找到了一句更为贴切的话:他就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先进代表!
当年的太平村小学是在明代修建的阴平寺的破庙内上课。房子年久失修,七倒八塌,有门没窗,早已成了危房。刘体军在村民大会上说:“再不修建学校,我们就愧对祖先,愧对后代!”随后三年,村上连续投资20万元,先后修建了18间平房和一座两层14间的教学楼,彻底改变了太平村小学的面貌。与此同时,他又力主为太平村建立了人才奖励机制:考上中专奖励50元,考上大学奖励200元……治穷先治愚,爱科技、爱知识的刘体军最明白这个道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来太平村的大学生从无到有,2002年已有大学毕业生40余名。
如今旱涝保收的村民们更是忘不了刘体军带领他们展开的低湿田改造大会战。太平村地处汉江南岸,地势低洼,全村当年仅有的1038 亩土地全部属于低湿田,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成为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拦路虎”。经过反复摸索实践 ,刘体军发明了开挖“U” 型渠和埋设带孔水泥管道双管齐下、解决低湿田排水不畅的有效方法。但当时村上最多只能投资4万元,刘体军又多方奔走,从县上争取了科技扶助资金10万元。资金问题解决了,刘体军带领大伙苦战三个月,投劳6.8 万个,铺设带孔水泥管道和“U”型渠6000 多米,使全村所有低湿田成了旱涝保收的“双高”田。第二年全村粮食翻了一番,总产量突破了156万斤,人均有粮1077斤,一举跨越了温饱线。
长年的奔波劳累、拼命工作,就是块钢也会磨损。体军去世后,村民们痛惜地说:病根可能就是低湿田改造时落下的。乡亲们的猜测不错。当时的刘体军就被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但他根本就没在意,买了几服药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因为这时的刘体军心中还在谋划着另一件大事——把村上的主干道全部硬化。
但钱从哪里来呢?村上历年积累的95万多元资金,已经为群众买桑苗、白杨树苗、猕猴桃苗、 修建学校、低湿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支付贻尽,村主干道硬化,初步预算需要18万元。经过多次商讨,刘体军提议以集资形式筹款,作为预借款,村上五年内以集体收入返还。村民一致通过。刘体军带头集资,将家里仅有的1.7万元全部拿出。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 ——资金问题很快解决了。
跑材料、运水泥、 拉沙子……一天到晚刘体军忙得团团转。人们给他算了一笔账,硬化太平村道路光他跑的路至少也有3000 里!一个月下来,村上道路硬化了,他的肝也在不知不觉中硬化了。
刘体军不光抓大事,一些群众认为的芝麻小事,他也看在眼里,抓在手上。村民有养猪积粪的习惯,一次一户村民把粪堆在主干道路边,刘体军进行制止,这人一时想不通 ,还和他顶牛:又没堆在你家院子里,你管得着吗?刘体军严肃地说:“贫穷思富裕,富裕思文明,粪堆在我家院子里倒不影响,但堆在主干道上却会影响我们村的卫生。”说完也不管这人愿不愿意,就亲自动手清理粪土。有人劝他,他反倒笑了:一时想不通是正常的,时间长了就想通了。有人说他铁面无情,其实他也有有情的一面。他号召先进帮后进,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自己则带头与伤残军人刘庆娃等三人结成帮扶对子,使三户一年脱贫,两年走上致富路,刘庆娃还修起了4间两层楼房,现年收入7000多元。
刘体军还计划要在五年内彻底消除贫困户,要把太平村建成桑杨竹桃并举的绿色庄园,他还谋划着以布尔山羊基地为依托,建立示范养殖农场…壮志未酬身先死,村民们痛哭失声:你为啥走得这么急 ,往后大伙还指望着你呢!人们自发地来为体军送行。
用生命播洒阳光的人,阳光为他默哀。人们抬着刘体军的骨灰,在哀乐中缓缓行进。近三百人的送葬队伍,长长地排了好几里路,村民们的悲哭声此起彼伏。房子上、岔路口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人,就连一些过往行人和正在桑园、果园里干活的村民,也纷纷肃立路边,目送他们可亲可敬的刘支书。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紧随送葬队伍,久久不愿离去,老人浊泪横流:体军是个好娃,再送他一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