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中的“老黄牛” ——记旬邑县第界乡郭家掌村支部书记刘彦荣
打印

  凡到过旬邑县第界乡郭家掌村的人,都知道以前这个村是出了名的“烂村”,如今,这个开门便是山,抬脚便是坎,抬头只见一线天的仅460口人的山区小村,路通、电通、电话通,家家安上了自来水,户户看上了大彩电,人民群众过得殷实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了。每当谈起这些,村民都说:“主要是我们有一个廉洁勤政的好支书。”

治穷先治根

  处于山区的郭家掌村,一直很穷,刘彦荣认为穷的主要原因是村民文化素质低。他想,要改变村上的贫穷面貌,首先必须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因此,1983年他一上任,就抓起了教育娃娃的事。

  郭家掌村有一所小学。刘彦荣上任后来到学校看学生,30多个娃娃在一孔漆黑破旧的窑洞里,课桌是破木板,坐的是泥墩墩。刘彦荣一阵心酸。他回去跟村干部一商量,自己带头拿出家里积攒的600多元钱,号召村民们集资,很快动工给学校建起了6间土木结构的新校舍。村里的自然条件差,教师很难留住,好教师更难留。为了留住好教师,他想方设法为教师排忧解难。当了解到一位教师家庭人口多、生活困难后,他及时召开村干部群众会,拨出10亩地让其家属耕种,为这位教师解决了后顾之忧,使他扎根山村,安心工作。为了激励孩子们勤奋学习,他制定了奖励制度:凡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每人一次性奖励1000元。自1983年到现在全村共奖励考上大中专学生10名。1993年村集体和村民经济条件有所好转,他就在全村群众、教职工、学生大会上倡议,凡每年考试成绩名列年级前2名的学生,由村委会在学终总结会上进行表彰奖励,19年来,共奖励优秀学生、模范教师128名。由于措施得当,使全村30岁的中青年文化程度都达到了初中以上,从根本上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为该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现“三通”,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郭家掌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人少耕地面积多,积攒的粮食及经济作物运不出去,是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刘彦荣就和村干部商量,整修小寺子至郭家掌村主干道路。1986年7月,冒着烈日,他带领全村老少大干3个月,脸晒黑了,人变瘦了,一条宽6米、长7公里的村级主干道路终于修通了。现在,机动三轮车、四轮拖拉机代替了多年人拉肩挑的运输状况。

  路修通了,刘彦荣下定决心要改变祖祖辈辈摸黑的现状。在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他多次跑县计划局、电力局,饿了吃自己带的馍,渴了喝自来水,不知磨破了几双鞋,终于争取到了2.8万元资金,村上投资5万元。作为支部书记,他带头领着全家出动。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老少齐上阵,用了将近一年时间为群众彻底解决了用电问题。村委会还安装了扩音机、无绳电话,通讯设施有了进一步完善,同时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刘彦荣在解决群众用电问题的同时,想到该村人老几辈用水要到深沟担河水吃,遇到下雨或干旱就只得吃雨水和窖水。由于水质不好,村里不少人患有大骨节病。1986年他带领干部群众打了一眼深水井,但由于经验不足,选址不合理,人畜饮水这一难题还是未能解决。2001年6月,他又拿出村里积攒多年的家底,同时贷款4万元,自己花钱多次跑西安买设备、材料。年已60多岁的他,光着脚板,挽着裤腿,站在水泥坑里施工,终于使村民喝上甘甜的井水。群众流着泪说:“路、电、水三通实现了,有谁能说得清刘彦荣书记为集体、为群众办实事花了自己多少钱,更累了一身的病。”

要想富,产业结构必调整

  郭家掌村地域广阔,耕地草场资源丰富,但多年来由于村民科技意识差,只种粮食,广种薄收,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人均收入不足100元,大部分群众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1994年,他看到邻近几个村靠制种玉米发家致富,就多次和县种子公司联系,以本村隔离条件好等多种优势争取到制种玉米基地。他首先想到的是村上5户贫困户,自己垫资购回种子、化肥,动员他们搞制种玉米,现在这5户群众仅此一项,人均收人达960元,摘掉了贫困户帽子,步入了小康户行列。全村种植制种玉米8年,每年面积都在200亩左右,仅此一项,每年为群众增收将近16万元。

  人们都说山区不能栽苹果树,刘彦荣就是不信这个邪,他挨门上户说服动员13户群众栽植苹果。为了打消个别户的顾虑,1994年他带头栽了8亩苹果树。群众看书记栽了苹果树,也先后跟着在自家地栽上了苹果树。他及时组织果农户学科学,用科学,传授苹果管理技术。有人说:“跟着刘书记干没错。”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他8亩苹果树,年收入近2万元,给国家上缴特产税每年都在2000多元。在他的带动下,如今全村栽植苹果树160亩,每年上缴财税2万多元。

  针对该村草场资源丰富的优势,1995年他又一次带动群众大力发展畜牧业,全村人均5头牛、8只羊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养殖大户唐干杰养牛达13头,全村畜牧业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发展畜牧业使郭家掌村迈入了小康的步伐,且年年被乡政府评为“畜牧业生产先进村”。

  退耕还林,开发山川秀美工程再次给郭家掌人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刘彦荣想,这又是山区群众一个好的致富机会。在过去退耕还林还草的基础上,今年他和村干部商量,扩大设计面积,决定把300亩坡耕地还林200亩,还草100亩,使该村现有耕地进一步得到合理使用,同时也为群众减轻了负担。

  现如今,郭家掌村变了,由过去的贫困村变成了第界乡的先进村,2000年建成市级小康先进党支部,被市委命名为“小康村”,村支部年年被县、乡评为“先进党支部”,刘彦荣也多次被评为模范党员、先进支部书记。

  


上一条: 三秦大地上的百灵鸟
下一条: 使命高于一切 ——记延安市“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宝塔区法院立案庭庭长惠春霞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