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需要这样的资料库
打印

  为“预防职务犯罪,有效遏制腐败,控制贿赂犯罪,服务诚信建设”,2002年7月,行贿人资料库制度首先在宁波市北仓区检察院建立,进而在宁波市检察系统推广。行贿人资料库制度“惩罚”的对象首先被选定为建筑行业内的行贿人,因为该行业属职务犯罪高发领域。如果行贿人的污点被招标单位知道,他所在企业的市场诚信度肯定会大打折扣,靠行贿获得工程就要承担相当大的市场风险。

  如何遏制建筑工程招标引发的腐败现象,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工程招标的透明度较以往的直接由建设单位领导拍板要高出许多,但是,实际招标未必就能消除腐败现象。这主要表现在隐藏在“公开招标”背后的行贿内幕依然不容忽视。建立行贿人资料库制度,无异于为招标筑起了一道“防火墙”,使有行贿前科者在招标伊始就遭受到最大的阻力,丧失入围的机会。这样一来,迫使建筑公司的老板以后在承接工程时,想靠行贿牟取不正当利益时,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行贿是滋生行业腐败的大敌。尤其是建筑领域,由于行贿的数额巨大,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的危害也同样严重。行贿的本质是利用有限的“机会成本”挤兑掉同行,以变相垄断的方式取得某项业务的专营权,赚取最大的垄断利润。就建筑领域而言,这样一种“机会资本”,未开工之前,不仅将主管大楼建造的负责人给“俘虏”了,而且连尚在襁褓中的大楼“主体”亦腐蚀了许多,因为行贿腐蚀的同样是工程,这样势必要影响到实际建筑物的质量。此外,行贿还同时腐蚀着那些正直商人,迫使他们尽快学会运用投机资本走向“成功”。

  由此可见,招标是一项名副其实的系统工程,只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运行不畅,都可能给招标蒙上一层伪公开的虚假面纱。行贿人资料库的建立,就好像修建了一个合乎游戏规则的“标准鱼池”,将建筑招标集体“移民”到这个池内,按公平的游戏规则实行竞争。一旦发现哪条鱼“颜色”变异便一目了然,马上红牌罚下。

  建立了行贿人资料库制度后,以往靠投掷“银弹”闯建筑市场这一招显然不太灵了。如果这一制度能有效运行,往后,企业只有凭实力,而不是凭行贿数额,才可能求得生存。

  招标就是为了避免暗箱操作应运而生的。所以,搞招标没错。但是,它确实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完善工程招标,有必要从寻找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入手。行贿人资料库制度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行贿是行贿者对自己不信任的表现。就建筑行业来说,这些行贿人的弱点是怕接不到工程。而行贿人的出现,对掌握着招标大权的发标人无疑是个不小的刺激,久而久之,使发标人养成了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受贿习惯。而有了行贿人资料库,等于有了一个建筑商个人诚信档案馆,让行贿者的劣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样一来,那些想从发标过程中捞一把者即便有什么非分之想,也不得不因对方有公开的行贿记录而必须“敬而远之”。

  在我国,诚信档案一直还仅仅停留在议论的层面上。然而,诚信的最终回归,离开个人(包括单位)诚信体系的建立,恐怕只能是一句空话。建立相应的诚信档案,先从腐败比较严重的建筑招标市场入手,应该说这个切入口选取得比较准。至少,多一些这样的行贿人资料库,我们的社会就会相应减少一批“豆腐渣工程”,就会避免一些领导干部因为抵制不住贿赂的诱惑而丧失原则,丧失自我。

  其实,不仅招标需要这样的资料库,其他行业同样盼望这样的资料库早日问世。

  


上一条: 在招投标过程中应该建立和完善哪些制度
下一条: 建设工程项目无标底招标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