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秋,富平县流曲镇的抽黄引水工程提前完工了,原本担心此项工程搁浅的人们知道,这个工程的快速进展与纪检委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关系。原来,镇纪委得到举报,一位非党村民小组长准备将抽黄引水工程中发给群众的青苗补偿费挪作他用,群众准备停止挖渠到县委上访。镇纪委的同志立即找这位村民小组长进行了一次信访谈话,使其把青苗补偿费及时发给了群众。群众高兴地说:“如今不是党员的村组干部也照样有人监督,不违法、作风不好也能管,这样好。”
(一)
村、组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群众看得最清楚,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党群关系,影响着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随着《村民组织法》的实施,一大批非党农民当选为村、组干部,因此抓好农村干部的管理、监督和教育,预防干部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已成为目前农村纪检监察工作的重中之重。富平县纪委、监察局根据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和发展的要求这一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化了信访监督工作。在全面发挥信访举报工作职能作用的同时,大胆实践,将信访谈话向农民干部延伸。他们通过谈话对村组干部实施诫勉教育,使许多信访问题立刻得到解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002年,有一位村民小组长未经村民代表讨论通过,私自将本组土地承包给自己的亲友,群众意见非常大。镇纪委接到反映后,与该组长进行了信访谈话。通过对他进行宗旨教育和政策法规教育,使他认识到了错误,并很快进行了纠正。他在检查中写道:“上任两年多来,认为自己是组长,应该说了算,群众应该听我的。通过信访谈话使我明白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以群众利益为重。同时也提高了我廉洁自律的觉悟。”
老庙镇南昌村一组因农网电线路改造,有6名群众找信访干部反映村上向村民集资款收的太多,并说,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问题,村民就要到县委上访。镇信访负责人和包村干部立即到村组电管站调查情况。按群众的要求,镇上安排财务所干部对村上的财务进行了检查,并向群众如实作了公布。原来,村干部把农网线路改造的钱挪用了。镇纪委把案件移交给公安部门,同时积极协调电管站及时给群众供上了电。群众对镇纪委的工作很满意。由于镇纪委信访工作的快速出击,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群众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
信访谈话既是实施信访监督、解决信访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发现问题,决定是否立案的重要环节。
把握了这个原则的富平县纪委的同志们在谈话中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察言”、“观色”,从群众反映看似简单的问题中“谈”出有价值的线索。2001年春,县纪委接到群众举报,反映齐村乡一名村支书兼主任魏某买卖庄基,并给自己亲朋好友划分公路两边好庄基地的问题。县纪委将此信下转后,该乡纪委找魏某进行谈话,谈话中魏某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今后改正。乡纪委的同志没有就此罢手,而是继续核实反映信中所卖庄基款的金额及去向问题。这时,魏某不能自圆其说。乡纪委立即立案查处,查清了他将7.7万元庄基款挪作他用的经济问题,并对魏某进行了党纪处理。2002年以来,富平县24个乡镇纪委共对133名村、组干部进行了信访谈话,其中党员98人,非党员35人。根据谈话结果,立案处分27人,罢免9人,辞职7人,批评教育76人,澄清问题14人。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力地促进了信访问题的落实,填补了对非党村、组干部缺乏有效监督的空当。
(二)
“发展才是硬道理”。富平县纪委、监察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发挥信访职能作用,并注重从群众的举报和投诉中提供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他们认真分析西部大开发中将会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制定了《关于为西部大开发创造宽松环境的意见》、《富平县深化治理投资与经济发展环境活动工作方案》。明确了哪些行为需要保护支持,哪些需要规范修订,哪些应予制止惩处。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争取资金和争取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了超前防范,避免和减少了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同时设立了经济投诉中心,对破坏投资环境,有损经济发展的违法、违纪行为,立即从快从重、严肃查处。1998年以来共收到举报90件,立案查处60起,处分56人。
2002年初,县纪委信访举报中心接到县造纸厂承包商举报,原厂长在企业倒闭、看管厂子期间,将企业的设备随便借出,在承包商接收企业后,外借设备不能收回。该厂长还把自己的手机及住宅电话与办公电话混在一起交费。县纪委的同志们认真展开调查,落实了该厂长的这些违纪问题,责成他立即收回外借的设备,退回不应在企业报销的电话费,并给予他严肃的处理。承包商对纪委、监察局的处理结果非常满意,他说:“没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就是资金再雄厚,市场再好,也不敢投资。如果政府部门的工作都能像纪委、监察局这样公正、快速,我们在富平投资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2002年,薛镇湾里村有位叫赵宽子的群众找到县纪委,反映他承包修好一段公路后迟迟拿不到承包款。他到乡政府跑了多次都被负责此事的两位干部找借口搪塞了。县纪委副书记周安定接待完赵宽子,立即安排信访室的同志到乡政府查明原因。第二天,赵宽子在县纪委领到了承包款,他高兴地说:“没想到县纪委这么重视这个事情,要不,还不知道要往乡政府跑多少趟呢!钱虽不多却暖人心呀。如果政府还有要我赵宽子出力的公益事情,我一定卖力干。”短短的几句话,倒出了群众对纪委、监察局信访工作的肯定。
1999年,富平县推广烟叶种植工作,因为华朱乡闫村的干部把乡上发给种烟群众的奖励款没有发到群众手中,2000年交农业税时,群众拒绝交税。乡纪委知道此事后,及时找到村干部进行信访谈话,督促村干部把奖励款补发给群众,并向群众讲明未及时发奖励款的原因。群众对纪委的工作很满意,种烟的积极性更高了。
重时效,这是富平县抓信访工作的又一个特点。他们对于影响大、涉及面广的典型信访案件直查快办,发动群众提供证据,使较为复杂的问题在短时间内查清。2000年春季,施家乡有群众反映土地所所长汝某用自制票据乱收费。县纪委在组织调查此案时,汝某闻风将票据、账目全部毁掉,给调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县纪委在乡政府召开各村村支书、村主任会议,发动群众提供票据,提供证人。在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下,很快搜集到了汝某的乱收费证据。汝某被开除了公职。
2001年夏季,县公路建材厂7名职工来访,反映县经贸委副书记王某任该厂破产清算组组长期间有经济问题。县纪委主要领导立刻安排信访室调查。没几天,王某的问题就被查了个水落石出,受到了党纪处分。五年来,富平县纪委、监察局直查快办信访案件68件,转立案33件,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32.5万余元。针对群众举报的执法部门中临时聘用人员素质低等问题,县纪委、监察局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很快与县委、县政府取得一致意见,将各执法部门中的临时聘用人员全部解聘,仅土地、公安部门一次就解聘154人。群众对县纪委、监察局快速出击处理问题的工作作风很满意。
(三)
富平县纪委、监察局有一个原则:必须时刻把群众反映的事情装在心上。群众反映的事情不论大小都认真地去调查、处理,真正做到对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
在信访工作中,富平县纪委、监察局注重发挥领导的牵头作用,主要领导对每封来信都亲自阅批,重要来访亲自接待,疑难问题亲自剖析,复杂问题亲自处理,案件办理亲自参与和督促。同时,实行“全委办信访”,在处理信访问题时,充分发挥职能室熟悉有关政策法规的优势,并要求必须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及产生的根源弄清,查清的问题必须处理,上访户的思想工作必须做到位,信访案卷材料归档必须符合要求。这样做,提高了信访件的自办率、按期结案率和优质结案率,赢得了群众对纪检监察机关的肯定和信任。
2003年4月,城区计生管理站几位职工来信反映该站负责人的经济问题,县委书记张建中指示县纪委书记王全民阅处。王全民书记当天就安排纪检监察室调查此事,很快该站负责人及会计违规报销个人话费的问题就被查清,分别受到党纪处分。
2003年元月,底店乡群众王钢虎来到县纪委,反映自己刑事附带民事的案件迟迟得不到解决。县纪委书记王全民立即召集县政法委及有关领导现场办公,使这件拖了几年的案件,很快有了结果。事后,王钢虎拉着王全民书记的手说:“纪检委办事真是高效率。”
2002年春的一天上午,白庙乡一位群众来县纪委上访,突发心脏病,生命垂危。负责接待的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周安定立即安排联系大夫及时抢救。抢救过程中周安定寸步不离,竟忘记了吃中午饭。当这位群众苏醒后,为了不出意外,周安定还派专人将他送回家,并说:“过两天等你身体好了,我到你家听你再说情况。”临走时,这位群众泪流满面,握着周安定的手,连连说:“感谢纪委的领导和同志们。”
2000年春季,底店乡九龙村群众集体上访,反映村支书工作作风粗暴,且有经济问题。县纪委主要领导立即研究决定由一名副书记带队,抽调8人组成调查组,进驻该村。同志们与群众同吃同住,历时1个月,走访群众376人,查清了村支书的问题,这名村支书被免职,并受到了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九龙村的群众高兴地说:“共产党走群众路线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富平县纪委、监察局坚持经常性地分析群众信访举报的形势、特点和变化,对遇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和即将开展的热点工作进行专项举报和查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00年春季,富平县纪委、监察局根据群众举报集中对6名乡镇武装部长、武干在1999年征兵中乱收费问题进行查处,并对违纪者进行了公开通报,确保了征兵工作的顺利进行。1997年以来,共处理群众举报的热点问题119起,给予党政纪处分43人。
富平县作为中纪委信访工作联系点,多年来不断探索解决新时期纪检监察信访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全面发挥纪检监察信访工作的职能作用,大胆地将信访谈话向农村非党干部延伸。五年来,全县24个乡镇未出现一起纪检监察业务范围内的越级访和集体上访事件,实现了无越级访、无集体上访、无积案的稳定局面。查办信访案件600余起,处理500余人。他们的做法得到了中纪委、省纪委和当地群众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