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29年来,他为佳县红十字会医院的创建、发展,呕心沥血,艰苦创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淡泊名利,医德高尚,技术精湛,救活了千万个生命;职工把他视为“领头雁”,病人称他为——
佳县因全国著名的道教旅游胜地——白云山而闻名。在这座山城,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就是石板街北侧的一幢漂亮的白色大楼——佳县红十字会医院,在这里有一位令人交口传诵的好医生,他就是全国先进工作者、佳县红十字会医院院长云峰。云峰40多岁,中等身材,坚毅的脸庞上闪动着一双智慧的眼睛。他凭着对事业不懈的追求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佳县这个偏远的山区贫困县,苦心经营着他追求的红十字会事业,由此而荣获榆林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仆;陕西省“创佳评差”最佳个人、自学成才先进个人、“白求恩精神奖”、省劳模;2000年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受到江泽民、李鹏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瑰丽的白衣天使梦
1954年,云峰出生在陕西省佳县上高寨乡云家码头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偏僻山乡缺医少药的酸苦和贫困农民因得不到有效治病而终身残疾以至丧命的惨状深深地刻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少年云峰立下了长大要从医的志向。1974年,他从佳县卫校毕业后,在上高寨公社当了一名赤脚医生,从此开始了他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的行医生涯。
1975年严冬的一个深夜,云峰开完广播会,刚上炕睡下,一阵敲门声惊醒了他。来人告诉他,上高寨乡水湾畔村以及周围的几个村出现了一种可怕的传染病—-斑症伤寒。云峰一听,连忙爬起来,背起巡回医疗箱,跟着来人顺着羊肠小道跌跌撞撞地摸黑向20公里以外的水湾畔村走去。赶到那里,天已快亮了。村里几乎家家都有病人,看到严重的病情,云峰满身疲惫顿时一扫而光,立刻投入紧张的抢救工作中。经过两个昼夜的连续工作,二十多人的病情基本控制住了,累得头昏脑涨的他顾不得小睡一会儿,又背起药箱向另一个有疫情的村子奔去。
1976年,上高寨公社有个女教师得了一种怪病,全身高度浮肿,呼吸困难,家人把她送到地段医院,治疗无效,又拉回来了。拉回来就意味着等死,家人不甘心,又到公社医院请求出诊。云峰到患者家里经过认真的检查、分析,初步诊断为急性左心衰,就地进行了及时抢救,使患者吸呼困难很快减轻,病情缓解。为了进一步治疗,他动员家属把患者送到医院。根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他认为病人患的是急进性肾炎导致的心衰,但这必须经化验检查才能确诊。医院设备简陋,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办呢?他通过查找资料,知道了一种简单的化验方法,便跑到地段医院借来试剂,化验小便,结果证实了他的临床诊断是正确的。女教师起死回生,感动万分,称云大夫是自己生命的点灯人。
“组织如此看重,我就是压弯腰杆也要把这千钧重担挑起来”
佳县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医疗卫生事业滞后,医疗设备陈旧简陋,技术人才大量外流,群众有病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严重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全县的经济建设。县政府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落后局面,决定成立“佳县红十字会医院”、“红十字急救站”、“红十字血站”这三位一体的医疗机构。云峰的医德和对事业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使他成了众望所归的筹建者人!之一,佳县人民政府、县委领导亲自到榆林动员他承担这个重任。
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盼,特别是父老乡亲翻山越岭奔波百里投医问药的艰辛对他产生了震撼。他放弃了舒适的工作环境,谢绝了地区二院领导对他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到了那片生养自己的土地上,挑起了筹建红十字会医院的重任。
面对一无房屋、设施,二无资金、人才的严峻现实,云峰挑灯长思,彻夜不眠。经过深思熟虑,他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为了早一天开诊,他从县城到榆林,从榆林到西安,从西安到北京,多少次往返、奔波,筹措资金,购置器械。不到三个月,佳县红十字会医院就筹备就绪,拥有了无影灯、手术床、X光机、心电图机、除颤起搏器等医疗设备。医院开诊后,尽管人员少,条件差,可医务人员素质高,技术好,服务热情周到,令患者十分满意,每天就诊病人络绎不绝。
经过一年多的摸爬滚打,艰苦创业,医院规模逐渐扩大,技术人才逐渐增加,医疗设备基本齐全,赢得了社会的好评,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县级医院。
1996年初,正当红十字会医院办得蒸蒸日上之时,有20多年历史的县中医院却濒临倒闭。危难之时,县委、县政府为了挽救中医院,决定让创办不久、但深受群众称赞的红十字会医院兼并启动中医院,由云峰担任党支部书记兼院长职务。这个决定一出台,对云峰和全院职工触动很大,他们都清楚,中医院从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滑坡,县上为此采取调整领导、拨款支持、压缩人员等多种办法都未能见效,现在已成为一个烂摊子。红十字会医院职工认为,自己的事业才刚刚起步,自身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再把中医院这辆破车拖上,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
面对组织的重托,云峰说:“组织上如此看重,我就是压弯腰杆也要把这千钧重担挑起来。”好心人替他捏了把汗,劝他:“中医院这么个烂摊子、穷摊子,多少年来谁也没办法,现在你来接手,弄不好你怎么下台呀!”云峰的主意已定,任谁也说服不了他。接手中医院后,他妥善处理原中医院职工占用公房等遗留问题,并投资65万元,添置、维修了大批设备,于1999年10月建成了占地面积2540平方米的住院大楼及配套设施,对原有1296平方米的门诊楼进行了改建,对整个院落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
为了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根据医院发展需求和周边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情况,云峰又不辞劳苦,多方奔波于中央、省、市有关单位争取外力援助,先后争取到多功能麻醉机、急救车、心电监护仪等价值约250万元的医疗设施。并于2000年购置了日本全新全身扫描CT机,填补了全区周边5县的设备空白。目前,全院开放床位80张,总资产达1100多万元,拥有进口全新全身扫描CT机、奥林巴斯电子胃镜、多功能麻醉机、心腹两用B超机、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备和国家级、省级专家牵头的百余名人员的医护队伍,能成功开展各类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和各类大中型手术,成为全县惟一中西医结合的医疗中心及交通事故急救中心,法院指定人身伤害治疗医院、军民共建医院、国际计划协作医院。
全县干部职工亲眼看到了中医院被他救活,都慨叹地说:“云大夫真了不起呀!”
“手术刀是医生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工具,如果借手术刀的权力来谋取私利,就不配做一名医生”
云峰是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实际工作结合最好的人,他医德高尚,技术精湛,受到广大患者和同行的称赞。他常说:“医生首先要有医德,手术刀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工具,如果借手术刀的权力来谋取私利,就不配做一名医生。”
云峰对待病人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工人、农民,无论是西装革履,还是两脚泥巴,他都一视同仁。不论是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只要找到他,他立即放下手中的一切,热情接待患者,尽全力满足病人要求。他说:“救人如救火,来不得丝毫懈怠。”1998年大年夜,云峰全家人正准备吃团圆饭,突然电话响了,朱官寨一名危急肺心病患者请求上门救治。妻子望着热气腾腾的一桌子饭,心疼地说:“吃点暖暖身子再走。”“病情不等人呀!”云峰说着就匆匆驱车前往抢救。到患者家里,患者一脸土色,情绪低落,说自己无药可救了。云峰一边积极施治,一边做思想工作。一席话,像一缕春风,像一泓山泉,很快打消了患者的顾虑。四个小时过去,病人脱离了危险。1998年的一天,峪口乡大页峰村一农民突然病倒在县城大街上,当时病情十分危急。云峰获悉后,迅速派两名医护人员将其背回医院。在无家属、无陪人、无买药钱的情况下,云峰全力抢救,数小时后,病人得救了。这位病人出院后逢人便夸:“红会医院好,大夫护士不摆一点架子,真像毛主席那时的医院。”1999年隆冬,一场大雪把陕北的大山覆盖得严严实实,城郊有一危重患者半夜请求上门诊治,而云峰正患重感冒,高烧一直不退。但他为了患者疾苦,二话没说,拄着木棍,冒着严寒,一步一滑地向患者家中走去……
云峰从事临床工作29年,把许多生命垂危的患者从死神手中抢救过来,他的医技医德在陕北地区有口皆碑。“医者德为先,救人义为上。”这是他做人的行为准则。
1997年,山西省一位脑出血患者入院时昏迷不醒,生命垂危,经云峰和医护人员共同精心救治,病情好转,家属感激不尽,几次跑到云峰家送钱都被他婉言谢绝,后来他们趁云峰和家人不在时,将200元钱压在了桌子下面。云峰发现后,连忙追上去将钱退给了患者家属,并告诉他:“医生治病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治好病本身就是对医生最大的安慰,决不需要酬谢。”
云峰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担任院长以来,他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没有领过一次应得的津贴和贡献奖,先后15次放弃了出国参加学术会议、考察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办院和为民治疗上,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白衣天使的高尚情操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云峰的带领下,佳县红十字会医院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断发展,成为我省卫生战线上的一枝新秀,先后获各种奖励56次,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单位、文明单位、文明单位标兵、红旗党支部,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抗击“非典”先进集体;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部命名为“爱婴医院”。
云峰怀着对党和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他用真诚的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坚实的脚印谱写着自己朴实无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