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文化与反腐倡廉浅议
打印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对中国的文化和民族心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成为维护封建集团利益、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法宝,具有合理与非合理、先进与落后的两面性。我们应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我国目前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随着物质的日益丰富也导致了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抬头,出现了不少大案要案。这些案件中的涉案领导干部狭隘地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思想,把民情和亲情、大社会与小团体本末倒置,将党纪国法置之度外,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地位,贪赃枉法,亲亲相护,拉帮结派,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党的声誉。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有些领导干部贪图享乐、膨胀私欲的思想,遏制腐败现象,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世纪目标的实现。

  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存死亡的严重斗争。在这场艰苦的斗争中,传统文化有其可利用的价值。

  1.以民为本 。仁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是氏族部落社会,“礼”最初也产生于祖先祭祀,因此“仁”的思想基础就是血缘关系。但是孔子没有拘泥于血亲关系。他的本意是要维持过去的社会秩序,维护氏族贵族的统治地位,孔孟主张相对温和地对待人民,反对苛政和战争,强调“苛政猛于虎”,主张施仁政,“为政以德”,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特权的同时,还保存了早期氏族部落中的民主思想和人道主义,坚决反对赤裸裸的、残暴的压迫和剥削,在一定程度上顾及了老百姓的利益。

  胡锦涛同志在7月1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而,作为党员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重要的是要用实际行动宣传、影响、带动和教育群众。只有从爱亲人到爱人民,从血亲之爱到“泛爱众”,用爱自己亲人的心情去关心广大人民群众,我们才能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也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为一己谋私利的腐败现象。

  2.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积极实施以德治国方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相应地有了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改革的成就集中体现在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上。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物质生活的提高也使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裂变,理想和信念动摇,道德观念淡漠,在物质利益的刺激和引诱面前放任自流,甚至走上了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的道路。所以大力提倡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克制不断膨胀的私欲,“自觉地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进行党性锻炼,加强思想政治修养,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精神境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真正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才是遏制腐败的根本所在。而孔子也正是强调意志的锻炼和克制,要求主动严格进行自我约束,要“约之以礼”、“克己复礼”,用理性和知识克制人的各种欲望。时至今日,这些对我们的反腐倡廉工作还是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

  3.学习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孔子强调的个人人格修养中包括努力学习各种历史的和现实的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出了教育、学习对人的品格锻造的重要性。

  今天,虽然我们党员干部的思想情怀超越了封建士大夫,但我们仍需要根据现实社会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取舍,依据新的时代、新的现实来进行诠释和理解。在具体的社会工作中,我们必须处理好德治与法治、治世与治人、自律与他律、科学与人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才能共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上一条: 亲乡亲——记华县高塘镇财政所所长侯占国
下一条: “官心”与“民心”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