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哪得清如水 为有源头活水来----陕西凌云电器总公司改革纪实
打印


 
   凌云,这个六十年代建厂的老牌军工企业,经过几代人努力,曾为军工业发展带来过巨大贡献,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却一步一步滑向破产的边缘。企业连续10年亏损,潜亏在2100万元,加上下海潮的冲击,职工人心惶惶,技术人员纷纷“南飞”,有人断言:凌云无路可走!

    在危难中走马上任的蔡苏昌,不希望自己滚爬过二十多年的凌云死在自己手里,更不愿眼睁睁地看着2700多名职工到了自己的手里砸了饭碗。蔡苏昌毅然南下考察,寻找解救凌云的良方。走上海、到广州、下珠海、去深圳,二十多个名企的走访与探究,加之到一个企业应聘多天的实践体验,他明白了不少:“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是企业,企业是社会实体的一员,没有公私之分;企业有三要素:班子、机制、产品;国企的领导干部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与一个个体小商贩、街上卖饼卖菜的没什么两样,只是大法人与小法人的差别;企业的领导者不能行使权力理念,而应该用经营理念管理企业……”

    一个重大的变革思路在蔡苏昌的心中酿成。

    家和万事兴,蔡苏昌这个来自西周圣土的企业家,高举“和”的大旗,将凌云涣散的人心凝聚在一起

    蔡苏昌有过因不和而失败的经验。天波公司是他们曾经成立过的一个有线电视加解扰系统制作公司,从制度制定、到产品?择、到公司的运作很难找出不成功的理由。但最终的结局是公司垮掉,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寻找失败的原因,蔡苏昌在反思中痛心地说道:“我们内部的尽力不尽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对人的成见带到工作中,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感觉到,抓不准,摸不着,但又起作用,结果总是差那么一点点,也就是那么一点点,使机遇丧失,相互埋怨增加,合作各方的不信任感增加,公司和产品走入了困境”。

    正因为这样,蔡苏昌先得斩断这只不和之手,他在改革会上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以和为贵,化解积怨和矛盾”,“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善待人”理念。一开始,相当一部分人对此不理解,认为工厂生产经营都到了这一步,你不从抓生产经营着手,不下硬手整治,却大谈和为贵,大念“人”字经,跑题了!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人们才发现,新任总经理抓的是根,抓的是本。因为不解决思想上的混乱局面,不消除你争我斗的现象,不从“人”这个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是抓生产经营也抓不住,抓不好。这一理念,首先在企业第一批精简中层干部时得到贯彻。当时,有些干部职工认为,蔡苏昌上台后,肯定要起用“自己的人”。但是,他却果断地将一批公认为与他“关系不错、走得很近”的中干裁减了下去,同时起用了一批平时与他“有些间隙”却非常能干的人。他说:“在用人上,不要说谁是谁的人,从今往后,大家都是‘凌云人’,能干就上,不能干就下,希望大家和睦相处,尊重人,理解人,善待人”。

    在这种理解和尊重下,一种和谐的新风开始形成。凡属公司内的大事,如干部任用、思想教育、纪律检查等,蔡苏昌都紧紧依靠党委,及时与党委书记孙涛通气、商议,保证了公司一系列重大决策的顺利实施。对班子其他成员,蔡苏昌也有明确分工,让他们有职有权,能发挥班子的战斗集体作用。上级在考察班子时,员工普遍反映:这届班子是工厂历史上最团结的班子,他们拥护这样的班子。

    人和了,班子团结了,凌云有了自己真正得以腾飞的内动力。

转换机制,激活人气,蔡苏昌顶着压力,压缩和精简机构,让人人有事干,有压力

    蔡苏昌深知,要想使国企发展,必须打破旧机制,建立高效务实的企业运行机制。

    裁减冗员必然要得罪人,但非裁非减不可。蔡苏昌对主管领导下了死命令:“不敢得罪人就请让位子?”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做好工作,让被精简人员理解,这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这一次机制改革异常顺利。凌云人的思维方法全变了,过去人们认为降职或免职是件不光彩的事,现在凌云人认为这很正常。1998年,工厂当时的中干是104个,可工厂用不了这么多的人,一下子精简了30多个。这样大面积调整中干,历来少有,但却风平浪静,没一个人闹事,工作劲头一点不减,该咋干还是咋干。

    管理机制理顺后,紧接着是转换经营机制,向经营要效益。

    蔡苏昌根据凌云的实际情况,提出凌云公司的改制思路——有限授权,统一规划,各自为战。

    在重点抓宝凌公司改制和蓄电池厂分立的同时,放活后勤系统,新组建两个子公司,一个分公司,促使其从福利服务型向市场经营型过渡,推动总公司向子(分)公司分管经营的集团公司制过渡,从局部搞活向整体搞活迈进!

    由于市场大环境处于低迷状态,管理体系不适应当前形势,加之产销脱节,蓄电池厂连年亏损,同时也给总厂带来沉重负担。为了不让盈利的企业被亏损企业拖垮,凌云公司毅然将蓄电池厂分离,让其苦练内功。蔡苏昌告诉蓄电池厂,只要为市场起步打下基础,即使全年完不成任务也要记功?“壮士断腕”后,蓄电池厂亏了,而总厂盈利300万。

    蔡苏昌认为实体单位的改制实质上是经营上的放权。对本厂子公司试行年薪制,给予七项授权,年限一年,在授权范畴内,职能部门只能服务,不能干涉,但干得不好就要收回授权。在放权的时候也要控权。为此,公司成立了财务稽查组,每月对各单位的财务情况进行稽查,业务款收费开支由主管领导严格审批,半年向职代会代表组长会报告,第一次稽查处罚了七个违纪的中层干部,罚款1.4万元。

    成功的机制转换,激活了凌云的人气,也激活了凌云这艘“旗舰”,整个企业在短暂的时间内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

“科技兴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全力为人才提供一个宽松而积极的生存环境

    蔡苏昌想把事办好,开拓性地在凌云公司搞了一个生物工程子公司,然而由于自己对人才、经营管理、技术等方面没有足够的认识,仅凭热情,此项工程很快陷入被动,所有的投资石沉大海。如此惨痛的代价,让蔡苏昌明白了一个道理,企业发展只靠热情是不行,必须依靠科学。

    科技兴厂一旦喊出去,就必须付诸实践。蔡苏昌首先通过召开中干会、科技大会和职工大会等方式,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职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接着从机制上动大手笔,提出一系列优惠科技人才的政策,并真正落实。公司在经济并不宽松的情况下,拿出3.9万元,对49名科技人员进行奖励。采取公司承担培训费和设立奖学金的办法,?送五名年轻、有发展前途的知识分子到西北工业大学深造,为他们充电。

    观念的转变、机制的创新和措施的到位,使公司员工特别是知识分子看到了自身的价值,看到了希望。他们说;“过去离开凌云,是因为看不到前途,现在回归凌云,是因为凌云承认知识分子的价值。”

    班子的团结、机制的转换、人才的聚拢,让凌云新生了。凌云人成功而坚定地迈出了三大步:1998年,成功地将亏损控制在1000万元以内(实际亏损890万);1999年,企业在多年亏损后首次盈利;2000年,盈利193万;2001年上半年,全公司产值、收入等各项指标,增幅均比上年同期提高50%。冷静地看,这些数字确实不大,但它是凌云走出低谷实实在在的标志,也是蔡苏昌用心良苦的回报。

  


上一条: 少帅与拼命三郎 ——记省水电工程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工程公司经理周孝武和他的助理张少卫 ...
下一条: 窃贼揭开贪官面纱---原宝鸡市公安局局长范太民大量收受财物案纪实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